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湖北咸宁:加快打造湖北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
供稿: | 2025/4/2 0:00:00
聚焦功能定位,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以打造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承载区为抓手,抬升发展标杆,全力打造全省科技创新重要增长极。一是加快打造创新成果转化地。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申报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个,建优建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市级技术创新平台150个以上,支持100项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加快打造产业创新新高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100家领军型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460家,培育“新物种”企业30家。三是加快打造创新人才集聚地。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引进高学历、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100名科技领军人才,申报省科学技术奖15项,力争获奖5项以上,继续保持全省前列。落实落细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农村科技特派员650名。四是加快打造创新生态涵养地。持续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建好香城长江科创创业投资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咸宁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大健康专项”自然科学基金,让咸宁成为创新创业创造的热土。
聚焦目标定位,提质增效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围绕“5+4”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要,研究确定了“9526”科技创新目标体系,细化实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合同登记等26项具体目标任务,推动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出台《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市财政增加列支2000万元,从支持实验室体系、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重点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12方面出台政策。加快建设以“用”为导向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出台《咸宁市支持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建设十条措施》,引导企业上平台用平台,目前平台入驻企业5629家。印发实施《咸宁市科技赋能行动2025年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主要工作目标。
聚焦“五大工程”,推动创新能级提升成势见效。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重点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实施全域创新能级提升工程,优化高质量创新空间布局。深度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做实咸宁功能区。加快建设咸宁科创中心,打造引领全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引擎”。二是实施科创平台提能攻坚工程,强化高能级科技力量支撑。加快构建“2511”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基础研究平台。三是实施产业科技深度融合工程,构建高层次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创新为牵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链长+链主+链创”三链机制向重点产业全覆盖。深入实施创新企业扩量提质行动,梯次培育以科技领军企业为龙头、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和“新物种”企业为骨干、科技型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创新企业梯队,锻造引领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团”。四是实施科技英才集聚提质工程,锻造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围绕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持续实施“南鄂英才”计划、“院士专家咸宁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人才专项行动,围绕人才链提升服务链,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跟踪服务机制,让各类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五是实施创新生态优化塑造工程,营造高热度的创新创业氛围。深化科技领域改革,大力度放权赋能,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技工作者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科研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更大科技成果处置权。围绕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出台支持力度更大、含金量含新量更高、体制机制更活的专项政策,引导企业开展创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