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登陆     |    

当前位置:首页 > 四千余项先进制造国标,引领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四千余项先进制造国标,引领中国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供稿: | 2025/9/8 0:00:00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在先进制造业领域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围绕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重点行业,已累计发布国家标准4000余项,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了坚实支撑。

  “先进制造标准是推动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于降低产业成本、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国际贸易、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司长肖寒指出。在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引领技术创新,支撑制造业向高端化迈进 新能源汽车领域标准则有效增强了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太阳能光伏领域标准更有力防范了非理性竞争,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同时,为满足市场和创新需求,“十四五”以来,近20%的团体标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领域,为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注入新动能。

  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核心阵地——产线、车间、工厂层面,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的国家标准应运而生。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介绍,如《智能工厂建设导则》《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智能工厂安全控制要求》等标准,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了明确方向和实施路径。截至目前,我国累计建成3万余家基础级智能工厂、1200余家先进级智能工厂、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其中,卓越级智能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28.4%,生产效率平均提升22.3%,不良品率平均下降50.2%,碳排放平均减少20.4%,提质增效降碳成效显著。

  面向未来产业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标准建设亦在积极探索。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孙沪兵表示,我国已快速成立合成生物、无人机等一批未来产业标准化技术组织,推动头部企业参与标准研制,如牵头制定的《皮肤芯片通用技术要求》《碳化硅外延片》等国标,为未来产业赋能增效。江苏下一步将探索“重要地方标准揭榜挂帅”实施办法并在未来产业先行先试,力争到2027年未来产业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新制定各类标准100项以上。

  作为我国经济支柱和国际贸易重要领域,制造业标准的国际化步伐也在加快。肖寒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在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新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机构秘书处26个,中国专家新担任技术机构主席30个、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组召集人486个,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880项,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同时,积极推进国内国际标准体系兼容,4210项先进适用国际标准转化为我国标准,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

  “我国牵头研制的智能制造、纳米制造、智能电网、新型储能系统等一系列国际标准,为我国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大型成套设备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合规路径和质量背书。”肖寒举例道,在脑机接口领域,我国专家正牵头制定术语、数据格式等系列国际标准 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个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更为全球银发群体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展望未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魏宏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引导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关键领域与薄弱环节,加大行业急需、先进适用标准供给,加快标准更新升级,重点围绕人工智能、物联网、循环利用、能耗能效、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制修订国家标准4000余项。同时,强化标准实施应用与监测,推动标准与产业、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协同配套,确保标准实施效能充分发挥,以先进标准持续引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