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北京发布新举措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落地
供稿: | 2025/11/19 0:00:00
11月18日,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得出、帮得上、落得下?今天,北京发布《北京市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加速科技成果“从1到10”在京落地。
今天,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杨璞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行动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基本形成高效协同、富有活力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成1000家合作平台、5000项技术开发合作项目,转化孵化300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专精特新企业,转化一批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满足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科技成果。
记者关注到,《行动方案》涵盖5个部分20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例如,建立企业出题、研发单位答题、联合攻关的科研组织模式。建设企业主导的合作平台,建成一批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支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创办企业。推动科技领军企业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对转化创办企业加大投资并购力度以及开放应用场景。
在激发市场要素活力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将优秀技术经理人纳入市级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行动方案》还提出推进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在海淀、房山、昌平等建设主承载区。
据《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度报告》数据统计,首都高校上年度以技术转让、许可、开发、咨询、服务、作价投资等6种方式转化成果的合同数量为30332项,合同金额达到201.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5%。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张耀天举例,从全球首个“脑胶质瘤”靶向药,到清陶固态电池,再到高精度模拟矩阵计算芯片、智谱清言大模型,首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成果,同时也培育了一批以科创板上市公司为代表的科技领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提问时介绍,海淀区的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已经在今年六月份正式获批。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一大特点是青年人才勇挑大梁,人才集聚效应显著,与集成创新深度融合,共筑核心竞争力。
唐超提到,国转中心目前已完成多所高校全面对接,挖掘筛选优质项目2100个。后续将通过“赛会营”等多种模式持续扩容,以赛事激发活力、以会议促进对接、以训练营培育项目,重点挖掘高校师生共创潜力项目,强化创新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