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登陆     |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 > 毛伟明:把握四个着力点 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毛伟明:把握四个着力点 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供稿: | 2024/12/5 0:00:00



把握四个着力点 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

毛伟明

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重要论述,极大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的规律性认识,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湖南考察,为我们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要求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湖南推动新型工业化锚定了目标方向、明确了坐标方位、指引了路径方法。其中,“持续用力”是厚重期望,就是要求我们在高地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拉高标杆、加压奋进,推动高地向高原攀登、朝高峰迈进 “国家重要”是全局定位,就是要求我们瞄准国之所需、国之所急,推动湖南制造在中部有亮点、全国有地位、世界有影响 “先进制造”是主攻重点,就是要求我们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湖南制造“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高地建设”是目标方向,就是要求我们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制胜点”,塑造产业“高原高峰”、突破技术“高端尖端”、实现行业“领跑领先”。我们将不负习近平总书记重托和厚望,紧扣“国家重要”这一定位,立足“先进制造”这一基础优势,突出“高地建设”这一目标导向,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日日做功、久久为功,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湖南路径,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湖南力量。

  一、坚持链主、链长、链生态“三链”齐抓,着力构建高地建设的主骨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为我们指引了加快高地建设的主攻重点。湖南着力推动“链主、链长、链生态”协同发力,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基础架构。

  一是以“链主”培育强制造主体。企业是发展制造业的基础支撑,“链主”企业是制造业链式发展的“牛鼻子”。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必须充分发挥各类“链主”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培育龙头领航链主企业。当前,湖南进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企业有8家,尤其是全球工程机械前50强湖南占5家,形成了行业的绝对优势。我们要坚持原地倍增、招引新增“两增并举”,重点支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先进硬质材料、先进能源材料等6个省级优势产业集群的领军企业开展重大项目布局、重大战略性并购重组,加快重点企业向千亿量级跃升,龙头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领航企业向国际市场开拓。培育专精特新链主企业。坚持主体数量、发展质量“双量提升”,依托已培育的543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869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每年争创一批国家级“小巨人”企业,认定一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遴选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局面。培育单项冠军链主企业。目前湖南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72家、居全国第6位、中部第1位,这些单项冠军代表细分领域最高水平、最强实力。我们要坚持优势领域、重点企业“双向发力”,建立单项冠军梯度培育库,推动“小巨人”茁壮成长为“单项冠军”,打造一批引领性、标志性企业。

  二是以“链长”带动聚制造集群。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围绕产业集聚、区域集约、配套集成,进一步健全“链长制”实施机制,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强化体系构建。湖南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已形成3个万亿级行业、14个千亿级产业,正在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4×4”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好省级领导作为“链长”的高位推动、统筹协调、促进督办作用,全力构建规模大、结构优、效益好、动能强、品质高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强化链路贯通。湖南坚持以“龙头企业+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模式,深入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供应链“五链”深度融合,全省轨道交通装备就近配套率超过80%,中小航空发动机领域国家重点型号产品装配率达到90%以上。要继续聚焦重点产业集群,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全面促进先进制造业延链成群、集聚发展。强化区域协同。坚持特色错位、主配协同、优势互补,充分发挥长株潭核心引领作用,大力提升岳阳、衡阳等省域副中心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市州间产业联动,加快构建“一核引领、两翼支撑、多点协同”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三是以“链生态”打造优质制造环境。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竞争不仅是企业的竞争,更是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的竞争,围绕构建功能完善、体系完备的制造业发展生态,打造“热带雨林”式产业发展环境。建强“五好”园区载体。近年湖南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按照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质态“三态协同”理念,对照规划定位好、创新平台好、产业项目好、体制机制好、发展环境好的“五好”标准推进园区建设,2023年全省136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集聚培育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2万家,贡献了全省约36.3%的地区生产总值、74.2%的规工增加值、36.2%的税收。我们将以“五好”目标引领,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的产业定位,加快建设一批体现“精明增长”、差异化发展的高成长性园区,打造新型工业化的“引领区”“样板区”。推动“两业”共进互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鲜明特征,也是推动融合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湖南情况看,我们着力推进“两业”共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20%以上。我们将抢抓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机遇,积极培育研发、检验、检测、计量等服务型制造,大力推动科技、信息、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引领制造业降低成本、拓展优势、提升品质。搭建市场对接平台。重点是围绕融入“双循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通产销链接渠道、供需对接平台。就湖南而言,主要是充分发挥好中非经贸博览会、RCEP等机制作用,着力办好世界计算大会、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展会平台,加快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走出去”,提升优质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坚持大校、大院、大企业“三大”协同,着力增强高地建设的新动能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要求,把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作为基础,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为关键,大力推动“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全面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持续赋能。

  一是创新协同机制。进入大科学时代,创新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发展先进制造业迫切需要以改革赋能,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三位一体”赋能创新。近年来,湖南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创新校院企合作“双进双转”、高新区和高校“双高”对接机制,带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近4000亿元、增长50%。我们将深入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十百千万”工程,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建立创新联合体,提升高校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企业成果转化承接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坚持“两端发力”集成创新。在供给端滚动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建立“赛马”机制,需求端更新完善产业、产品、技术攻关目录清单,滚动实施“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目前全省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52.6%、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8%,均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建设一批应用牵引、供需匹配的融合创新载体、互联互通服务平台,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科技共生共融生态。坚持“两有结合”聚合创新。产业创新既需要市场机制推动,也需要政府前瞻引导,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协同推进的结果。我们要紧跟科技体制改革新要求、新趋势,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政产学研”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探索新型举 国体制的“湖南模式”。

  二是开展联合攻关。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也是产业高端化的“强力引擎”。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需要全力推进湖南创新从前沿向前端跃升、从高端向尖端突破。推动精准靶向布局。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是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湖南把握先进制造业发展趋势,瞄准“卡链处”“断链点”,编制了生命工程等30余条产业链创新链图谱,2023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万亿元、增长8.9%,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占制造业比重达51.3%。面对发展新趋势、市场新需求,湖南将进一步创新“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院校答题”模式,完善集成攻关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配套政策,推动“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把创新与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强化关键技术攻克。这些年,湖南持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取得26项“首”字号、“最”字号重大成果,创造了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中国高度”、以超高速轨道列车为代表的“中国速度”、以“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为代表的“中国深度”、以“京华号”超大直径盾构机为代表的“中国硬度”等大国重器,成为中国制造的鲜明标志。湖南将持续支持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和中试平台,共同推进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靶向攻关,以技术迭代推动产业升级。实施基础再造工程。产业基础决定产业发展的自主可控水平、长远竞争能力和整体发展高度。近年来,湖南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承担国家工业强基、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36项,切实推动产业基础能力不断高级化。针对脱钩断链、小院高墙新挑战,湖南将加快布局建设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关键设备等产业备份基地,切实夯实工业“六基”,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

  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打造转化服务载体。服务平台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支撑。湖南依托制造业企业,加快中试验证基地和共性技术平台、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2023年新增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16家、国家级孵化器11家、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1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6家。湖南将强化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等成果转化平台功能,建立常态化校企科技创新供需对接工作机制,构建多层次转移转化载体,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验证中心、试验平台、量产平台。拓展转化应用场景。场景创新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湖南创新开展先进制造业应用场景对接会,发布“智赋万企”十大典型应用场景、数字湖南十大应用场景、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先后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重点新材料、首版次高端软件、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首套件基础电子元器件等“五首”创新产品应用支持政策,促进了创新成果、创新产品的加快应用。下一步,将以场景开放集聚产业资源、促进产业升级,逐步形成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投资机构、场景专业服务机构协同合作的场景应用生态。创新转化落实机制。近年来,湖南相继出台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探索建立了一套遵循市场规律、可复制推广的成果转化新模式、新机制。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新部署新要求,湖南将进一步深化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股权激励等改革,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解决“不能转”“不敢转”“不会转”等堵点痛点问题。

  三、坚持电力、算力、动力“三力”共建,着力夯实高地建设的硬支撑

  近年来,湖南持续强化电力、算力、动力支撑,坚持电力保障算力、算力促进动力、三力一体发力,以可靠的电力供应、坚实的算力支撑、澎湃的动力赋能,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夯实基础底座。

  一是强化以电力为基础的能源支撑。能源是工业的血脉,必须深入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构建具有湖南特色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新能源、碳中和、电力市场改革,为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供可靠的能源电力保障。着力强化电力供应。坚持加快发展绿电、全力稳定水电、积极引进外电、适度增加火电,纵深推进宁电入湘、湘粤背靠背等重点工程建设,用塞上“风”和“光”、点亮三湘“灯”和“景”,持续做大全省电力供应“总盘子”,不断满足工业用电量持续增长的客观需求,提升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电力保供能力。着力统筹能源保障。全力提升“煤油气”安全稳定保障能力,强化与能源大省及“一带一路”国家能源项目合作,加快在富煤、富油、富气地区的落子布局,重点加快“外煤入湘”步伐 推进“气化湖南”工程,畅通“一干三支三省际”7条气源调入通道和输气管网体系,为制造业发展强化能源保障。着力促进绿色转型。湖南省光伏、风电等新能源装机规模达2661万千瓦、装机占比达37.7%,已经成为全省第二大电源。要以能源结构转型促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加快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湘江科学城展示厅等“三区三厅”建设,把橘子洲打造成新时代展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果的“零碳岛” 积极稳妥实施工业领域“双碳”行动,推进高耗能行业、落后企业、低效产能转型升级,加快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壮大先进储能材料、智能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等优势能源产业,持续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基建支撑。坚持“算力、算法、算据、算网”一体化推进,加快“四算”基础设施建设,以算力支撑“湖南制造”加速迈向“湖南智造”。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滚动实施“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建好用好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等重点项目,夯实5G基站、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底座,力争到2025年全省算力总量达10000PF,其中智能算力达3000PF、超算算力超200PF,打牢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坚实基础。加强算法创新研究。推进算法领域产学研用合作,依托国防科大、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资源,全力支持湘江实验室、湖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等机构开展算法创新研究,以算法高质量供给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力赋能千行百业。充分放大湖南通用算力、超算算力、智能算力基础优势,以“智赋万企”行动为牵引,规模化推广“十大应用场景”,积极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打造更多智能工厂、智能产线(车间)、智能工位,助力制造产业和企业“乘数而上”“赋智腾飞”。

  三是强化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动力支撑。近年来,湖南依托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推动区域型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147家,在园区新布局2200余个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创造了全国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我们加快布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完善区域型科创平台体系。坚持以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湘江科学城建设为引领,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协同高效的创新发展体系,全方位赋能先进制造业发展。优化研究型创新平台体系。持续围绕重大科学前沿和产业发展需求,加大研究型创新平台布局,突出抓好“4+4科创工程”等高能级平台建设运行,加快培育引进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更好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产业创新。建强应用型创新平台体系。继续全力推动园区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助力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梯度培育企业创新平台“后备队”,尤其是推动工程机械创新中心等一批重点领域创新平台申报国家创新平台,构建起覆盖全面的企业技术创新基础支撑网络。

  四、坚持政策、要素、服务“三优”保障,大力营造高地建设的软环境

  近年来,湖南积极抢抓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湖南考察,以及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战略叠加的机遇,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营商环境实现“三级跳”,全省及长沙市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为高地建设提供高质量政策供给、高效率要素配置、高品质服务保障。

  一是优化政策供给。湖南先后出台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法规,为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预期的政策制度环境。下一阶段将突出政策精准对接。紧盯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腹地建设等战略部署,围绕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创建、“两重”“两新”等政策安排,切实把国家重大政策支持、重大资金安排、重大项目建设等发展新机遇转化成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新动能。突出政策集成创新。推进制造业产业政策与创新、财税、金融、贸易等政策衔接联动、集成创新,加强选择性政策与功能性政策精准协同发力,深化落实供应链金融“十条措施”,强化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关键环节政策精准供给。突出政策兑现落实。全面梳理政策兑现事项清单,持续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和贯彻落实,推动“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确保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直达快享,促进政策红利精准高效落到制造业链上、经营主体账上。

  二是优化要素供给。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要素市场化改革部署,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以集约高效要素供给,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畅通要素自由流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各要素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促进资源要素跨行业、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增强制造业吸引各类要素的能力和效率,创新高端要素在制造业领域实现价值创造的途径和模式,为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提供有力支撑。优化要素高效配置。深化长株潭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完善要素禀赋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协调的发展机制,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向制造业集聚,着力创新传统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推动新型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获取成本。持续深化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完善要素市场政府调节和监管制度,综合运用政策、金融、服务等手段,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物流、融资、用能、用工等成本,打造低成本“洼地”,推动要素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

  三是优化服务供给。聚焦制造业产业链堵点难点问题,精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持续擦亮“身在湖南、办事不难”金字招牌。提高服务精准度。持续开展“走找想促”“三送三解三优”“链长到一线”等行动,巩固拓展助企纾困行动成果,抓实落细制造业产融合作“白名单”等助企制度,健全政企沟通协商机制,搭建常态联系沟通平台,清单化、闭环式协调解决制造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提高服务融合度。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继续以“湘易办”为总引擎,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和“一网通办”,推动制造业项目立项、用地审批、能评环评等全流程一次性办理,打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提高服务专业度。健全领导干部抓产业的工作机制,培养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资本、懂市场、懂管理的干部,加强制造业重点项目引进,提供从技术孵化到企业、产业以及产业集群的全周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