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登陆     |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 >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部第一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部第一

供稿: | 2025/8/21 0:00:00


  荆楚大地科创活力涌动,8月20日,我省召开“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篇”,省科学技术厅党组书记、厅长冯艳飞介绍,“十四五”时期,我省科技创新成绩斐然,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1。



  “十四五”期间,我省坚持省域创新体系一体化发展,全省创新实力大幅跃升。湖北获批并加快建设武汉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武汉科技集群排名从2020年的全球第29位升至第13位,科研城市排名从全球第13位升至第9位。3家国家高新区排名进入全国前50,数量全国第4、中部第1,东湖高新区排名全国第6。在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评审中,我省主持完成的19个项目获奖,数量居全国第2,李德仁院士获国家最高科技奖。湖北区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2020年提升6.98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前列、中部第1。

  我省坚持打基础、谋长远、塑优势,深入构建高能级科创力量矩阵。汉江实验室获批并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优化提升、深部岩土工程扰动模拟、国家作物表型组学研究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部开工建设,落地湖北的科技领域“国之重器”达到8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后达到45家、全国第4,取得“总量、牵头数量、排名”最好成绩。10家湖北实验室从无到有,已在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等细分领域实现领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达到545家,数量居全国前列,基本实现市县全覆盖。获批“双一流”建设学科32个、全国第4,科研院所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形成强大创新网络。

  全省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在基础研究方面,发现玉米水稻增产关键基因,创造平顶脉冲磁场新的世界纪录,钙离子光频标跃迁频率进入国际次级秒定义。在战略必争领域,三维闪存芯片技术实现从落后到领先的跨越式发展,北斗通导遥一体化技术将卫星导航精度提升至厘米级,电磁弹射技术成为国产航母“撒手锏”。在产业关键技术方面,自主研制的“空芯光纤”创多项光传输世界纪录,超大功率激光器、三维五轴加工机床等关键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在民生科技方面,全球首台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获批上市,高产高蛋白玉米为我国大豆蛋白替代提供源头支撑,“稻米造血”改变我国人血清白蛋白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全省每百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7件,较“十三五”末增长167.4%。

  我省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0404家增至近3万家,增长近两倍 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三五”末的7439家增至46532家,增长超5倍,数量全国第4。同时,推出一系列符合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特点的贷款产品,知识价值信用贷、科技人才贷、创新积分贷服务企业超万家,累计发放贷款1033亿元。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从“十三五”末的1687亿元增至5500亿元、全国第3 连续4年每年跨越一个千亿台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从“十三五”末的2402亿元增至5743亿元,增长139%。

  全省创新生态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十三五”末的1005.28亿元增至1408.17亿元,增长40.08%。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量子联合基金,省联合基金规模实现连续五年“翻番式”增长,带动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较“十三五”末增长69.08%。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的意见,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十三五”末的19.22万人年增至28.82万人年,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15.3%。同时,我省纵深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承担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等国家改革试点,完善松绑减负举措、加大创新激励力度、健全容错免责机制,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导向加快构建。全省科技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长江中游创新协同不断强化,中非创新合作中心落户,创设并连续举办“东湖论坛”“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等国家级论坛活动,多项工作被列入国家重要外交成果。大科普工作格局加快构建,科研诚信持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