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重庆:工业经济总量破3万亿元 制造业交出“十四五”亮眼答卷
供稿: | 2025/9/24 0:00:00
在9月23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九场)上,重庆市经济信息委主任王志杰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锚定“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目标定位,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后发优势,久久为功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落地见效,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一方面,重庆推动实现量的合理增长,相较于2020年,重庆全部工业增加值从6991亿元提升至8912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1%,规上工业营业收入达到2.8万亿元,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全市工业经济总量已突破3万亿元。另一方面,重庆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020年的32%提高至39.9%、居全国前列。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西部第1。制造业31个大类全覆盖的优势更加突出,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重庆制造”已成为该市高质量发展的“金名片”。
王志杰表示,重庆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建设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去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95.3万辆,是2020年的22.2倍。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第1,晶圆产能较2020年翻了一番,柔性显示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5。建成全球最大的氨纶单体装置和己二酸生产基地,在尼龙66全产业链上打破国际垄断,玻璃纤维产能列西部第1、全国第3,全国首款自主牌号铝合金汽车板研发成功,昆仑玻璃搭载于国产高端手机。
重庆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支柱产业。通机装备、微耕机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和70% 冷酸灵、重庆啤酒、涪陵榨菜等入选首批中国消费名品 软信产业规模跻身全国第一梯队。重庆还加快培育6个特色优势产业和18个“新星”产业。今年的摩博会充分展示了“世界摩都”推进摩托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电动化跃升,壮大高端摩托车与智联电动车集群的新成效。
同时,重庆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1家,探索建设30个产业创新综合体,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测时栅全球独创纳米时栅位移传感器技术,推动高端数控机床精度提高3倍。重庆建设工信部重点培育中试平台12家、数量居全国第7。“重庆造”航天用铝合金锻环“登上”长征火箭、神舟飞船,齿轮传动产品“走进”华龙一号核电、三峡工程,高性能铝合金材料、超细纤维棉、航空风挡玻璃“嵌入”国产大飞机。
“重庆主动拥抱‘人工智能+’,构建完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新模式。”王志杰告诉记者,持续培育建设15家AI赋能示范型未来工厂,重庆美的、重庆海尔成功打造全球“灯塔工厂”,实现重庆在该领域零的突破。累计建成数字化车间1231个、智能工厂211个,国家级5G工厂34个,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居西部第1。
此外,重庆加力实施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领域开展能效提升,产业含绿量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重庆规上工业企业由6839家增加到7992家、营收规模超千亿的企业由1家增加到3家、超百亿的企业由22家增加到35家,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中国机械工业仪器仪表集团在渝揭牌。制造强市建设的“生力军”更加壮大。
王志杰表示,下一步重庆将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持续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提升“重庆制造”“重庆智造”“重庆创造”金名片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