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初步形成
						供稿: | 2025/10/31 0:00:00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北京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段艳红在10月30日举行的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高精尖产业发展专场上介绍,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北京模式”已初步形成。
	
	 
	
	  “十四五”时期,北京持续加大高精尖产业布局和支持,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补齐产业链短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医药健康、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重点产业提质向新发展,加快商业航天、具身机器人等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壮大。
	  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全国占比约三成,豆包、智谱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医药健康产业规模破万亿的城市,“四核多点”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创新研发和转化应用效率持续提升,获批上市国内首个干细胞疗法产品。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理想汽车绿色旗舰工厂、小米汽车制造工厂、享界智能制造工厂、时代电池、长安汽车“四中心”等重大项目陆续落地。商业航天产业持续壮大,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和卫星核心系统及零部件企业集聚,“南箭北星”产业格局形成,全球首款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入轨。机器人逐渐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我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在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段艳红说,北京市明确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医药制造与健康服务融合、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与服务融合、集成电路制造与研发设计服务一体化融合发展、高端装备与服务业融合、新能源节能环保与相关产业绿色融合、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消费领域服务与制造融合8个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了“示范园区+试点企业”工作模式,推动北京市两业融合持续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在原始创新领域,形成了自然科学基金“市-区-企业”共同出资联合基金模式,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卡脖子”问题。在前沿产业领域,形成了“领军人才+新型研发机构”模式,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建立了智源研究院、北生所、量子院等,兼顾科研和转化。
	  在强应用牵引领域,形成了“科研+企业”推动科技任务攻关及行业示范应用模式,围绕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等领域组建了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开源芯片技术研究院等。
	  段艳红说:“北京是服务业占比超80%的超大型城市,我们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展,聚焦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并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北京已认定昌平区清华国重基地两业融合示范园区、海淀区上地区域暨北部组团科创园区、亦庄新城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等8家市级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以及67家市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形成了一批可感知、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成果。
	  示范园区方面,昌平清华国重基地两业融合示范园区通过老旧厂房改造等产业类城市更新方式,盘活南口玻璃厂、保温瓶厂、钢圈厂工业遗存,承接清华大学互联网体系结构等1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落地,通过探索园区“事业+企业”服务模式,推动科创资源与产业发展对接、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目前,智能绿色车辆与交通、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已建成投用,落地14个成果转化项目。朝阳新质生产力融合示范先导区、城市副中心未来设计+大健康融合创新示范区、京西永定河两业融合示范园区也正开展探索实践。
	  “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两业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段艳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