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登陆     |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 >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保定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保定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驶入“快车道”

供稿: | 2025/11/12 0:00:00


  11月7日,在保定市“十四五”时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全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制造强市,并取得显著成效。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宁景超介绍,“十四五”以来,全市工业系统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引领高质量发展,保定市成功入选“2023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连续十年位列全省第一,成功构建了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持续增强。

  经济运行稳中提质,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十四五”以来,保定工业经济在复杂环境中展现出强劲韧性。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个和0.7个百分点 2025年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跃升至10.1%,持续领跑区域发展。制造业占比持续稳定,2021-2024年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始终保持20%以上,2024年占比达22.8%。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24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48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3家,龙头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集群发展成效显著。保定积极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体系,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集群化迈进。电力及新能源高端装备集群作为全省唯一由地级市主导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总产值达1660亿元 联合京津共建的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也跻身“国家队”,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5万辆。此外,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及培育对象协同发展,4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全域覆盖、营收突破3000亿元,高阳纺织、安国中药材精深加工跻身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多层次、高质量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新质生产力持续成长。作为全省首个“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保定持续强化创新引领。2024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3.2%,高于全国0.5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6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60亿元 低空装备产业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生态。创新平台体系日益完善,累计建成1373家企业研发机构,1家国家级中试平台、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8项产品入选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目录。

  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水平全面提升。我市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区域及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智能工厂梯度培育体系,建立保定市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队伍,以系列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升级。累计建成5G基站超2.4万个,培育省级5G工厂10家,2家入选国家级名录。京煤太行入选工信部《民用爆炸物品行业重点场景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是我省唯一入选企业。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建成超100个“AI+工业”应用场景,累计培育先进级智能工厂47家,推动1.2万家企业“上云用数”。绿色制造体系加速成型,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7家,绿色园区3个。到2024年,我市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63.6,较“十三五”末提升9.2。单位GDP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4.7%,提前完成省定任务,单位工业增加值水耗较“十三五”末下降23.76%。

  企业生态持续优化,产业协同效能增强。保定率先在全省出台《保定市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若干规定》,以法治化手段护航产业发展。企业培育体系更加完善,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家、省级及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71家,乐凯胶片、巨力索具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零的突破”。创新开展“一起益企,集群前行”服务行动,选派科技特派团深入高阳纺织、白沟新城箱包等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精准开展对接服务,打造“共享智造”新模式,建成共享工厂14个、共享载体9个,有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产业链协同创新。

  展望“十五五”,全市工信系统将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战略使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全力构建科技引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安全韧性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保定加快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制造强市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