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巡视整改强力推动,湖南省国资委破解科技创新堵点卡点
供稿: | 2025/11/17 0:00:00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力度不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相对薄弱”……2024年3月,省委巡视组巡视省国资委并指出相关问题以来,省国资委聚焦科技创新堵点卡点,突出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科技创新保障支撑,构建“成果+资本+产业”的转化新模式。
近日,湘电集团与中国科学院某所、华中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的“航空电气化”“磁浮轴承高速电机”两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后续持续投入超15亿元推进产业化。这两个项目备案资金共计2000万元,属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研发。“正是省国资委推行的风险备案机制,让我们敢于放手创新。”湘电集团项目负责人表示。
这一转变,源于省国资委在2024年启动的改革创新风险备案试点。该机制明确,企业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中出现的探索性失误,可予容错免责,切实解除“不敢投”的后顾之忧。截至目前,已有3户省属监管企业对4个项目完成备案。
“在巡视整改的强力推动下,我们探索形成的‘成果+资本+产业’模式,核心是以可产业化的科技成果为起点,以国有耐心资本为纽带,以省属企业的真实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为出口,构建一个闭环的、内生的转化生态系统。”省国资委科技创新处四级调研员宋勋介绍。
大力推进“大校、大院、大企”合作,建立政校对接、校企沟通、项目合作三个层级的工作机制,共商定近200个合作项目,分实施、启动、意向三类滚动实施。截至9月底,校企产学研合作累计完成投资约14.5亿元,其中兴湘集团与北京大学合作的钙钛矿电池项目已在常德投产 湖南钢铁集团与中南大学联合开发的高强高韧155V及以上油套管材项目,成功应用于大庆油田和西南油气田,为油气开采提供了高性能材料支持。
为破解重大科技成果“不敢转、不能转、转不好”的难题,省国资委推动建立以高价值专利作价入股为纽带、国有资本耐心投入为支撑、产业链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比如,聚焦航天装备用大规格铝锂合金“卡脖子”问题,依托钟掘院士团队多年技术积累,支持高新创投集团联合科研团队成立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关键通道。目前,省属监管企业先后与7个院士团队建立起以股权合作为纽带的长期合作关系,通达电磁能、卓创精材等一批硬核企业相继孵化落地。
在构建耐心资本方面,省国资委出台《省属监管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省级国资系统率先突破传统投资限制,允许省属监管企业最高以100%自有资金出资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基金存续期最长可至15年,要求“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投外部”,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提供制度性保障。
省国资委依托总规模达1200亿元的“5+N”国资基金体系,要求相关基金将不低于60%的比例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1至9月,省属监管企业旗下各类基金已投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8个,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