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陆 登陆     |    
其它

当前位置:首页 > 广东:“AI+”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扫描二维码,分享此文章

广东:“AI+”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供稿: | 2025/11/18 0:00:00

  如何以“人工智能+”重塑广东制造业竞争优势,驱动“广东制造”向“广东智造”跃升?近日出台的《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为此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和系统的政策支撑。

  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方面,《行动方案》提出16条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大小模型协同发展

  广东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集聚区,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

  一方面,广东拥有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提供了“试验场”。

  另一方面,广东人工智能核心企业超过1600家,构建了以华为昇腾生态、腾讯混元大模型等为代表的全栈式产业链,一大批工业大模型、工业智能体迭代升级,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引擎”。

  “从产业实践来看,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渗透和应用于制造业的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可以说,行业场景延伸到哪里,人工智能将覆盖到哪里。”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曲晓杰说,“我们的计划是,发挥广东市场广阔、场景丰富的优势,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流程智能化升级。”

  《行动方案》提出,以“百行千模”为牵引,聚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汽车、机器人等重点行业,支持工业企业、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一批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同时,广东将健全制造业企业智能化“诊断—改造—推广”体系,注重“以诊促改、诊改联动”,推动编制细分行业数智化改造指南和典型案例集,为不同细分行业、不同规模体量的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提供清晰指引。

  曲晓杰介绍,广东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聚焦消费电子、高端装备、汽车、石油化工、金属制造、先进材料、泛家居、服装箱包、生物医药、食品、玩具等细分行业,推动制造业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产品服务、供应链管理等高价值场景,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部署工业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协同效率,建设一批工业智能体高效运作、多场景高度集成的示范工厂。“接下来,我们将分批遴选和认定发布省级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标杆,对符合条件的标杆项目择优予以资金支持,切实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曲晓杰说。

  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作为新兴前沿技术,人工智能深入制造业场景过程中,有时会存在“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的困境。广东如何推动工业人工智能供需精准对接?

  “新兴技术最终的落脚点是价值落地,而价值落地离不开供需精准对接。”曲晓杰表示,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对于人工智能“怎么应用”“找谁改造”的核心问题,去年底,广东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建设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依托线上技术平台和线下推广载体,为企业智能化改造提供一站式服务。

  据透露,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联合该促进中心,建立“人工智能+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培育和对接全流程工作机制,分行业分领域征集发布人工智能场景“需求清单”和产品服务“供给清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信息壁垒,从“给政策”向“给机会”迭代,为供需对接提供精准指引。

  值得一提的是,《行动方案》鼓励地市设立“模型券”,支持企业购买工业模型服务,降低人工智能应用门槛。

  为加强智能改造指引,广东还将组织专业力量,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建档立卡”服务,帮助企业掌握自身智能化水平现状,找准薄弱环节和痛点堵点,明确改造优先级 深入摸查和分析企业在“研产供销服管”等各方面的痛点难点和共性需求,分行业梳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实施路径,推动编制数智化改造指南,为企业部署应用工业模型和智能体提供参考。

  曲晓杰介绍,广东将启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地市行”,组织供需对接、标杆访学、参观交流等活动,支持工业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发、首展、首秀,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良好协作生态。

  支持创新平台升级

  工业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应用,离不开各类平台的强力支撑。

  在支持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琳琳介绍,2025—2027年广东省财政安排2.5亿元,支持韶关市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发展,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提供更加高效可及的算力服务,下一步还将制定广东省智能算力应用普惠补贴政策。

  《行动方案》要求,发挥省市合力,通过“算力券”“训力券”等政策工具,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予以资金支持,降低算力使用成本。支持工业企业、电信运营企业、通信设备企业建设边缘数据中心,推动端侧设备智能化升级,在感知设备、生产装置、控制单元、无人运输车辆等部署轻量化算力模块,实现工业云端训练、边缘推理、终端感知等多场景算力综合应用。

  除了数字化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也至关重要。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李迪云介绍,目前,广东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9家国家级创新平台 拥有各类省级平台近200家,包括4家省实验室、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190多家省重点实验室、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为加快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行动方案》提出,创建一批人工智能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模型算法技术攻关、场景孵化、适配测试等工作,培育一揽子人工智能软硬件产品和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能力作为新设平台的重要参考,对成效突出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优先推荐为国家级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予以资金支持。

  今年,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消费领域移动终端方向)在广东落地。“接下来,我们将强化省市资源协调保障,推动东莞、深圳等地市加快建设中试基地,开展工业模型应用、中试验证、芯片适配等工作,支持终端行业全链条人工智能应用,并争取更多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落地建设。”曲晓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