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政办发〔2018〕43号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
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照此执行。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10月22日
 
 
 
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新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物质基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的支撑和保障,也是各国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对本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实施意见,促进本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委《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工信部联规〔2016〕454号),制定本行动计划。实施期限为2018年至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元为纲,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制造强国战略,立足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定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紧紧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突破重点新材料,强化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新材料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明显、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建设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重大需求,注重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和手段,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有效带动社会资源,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
坚持需求导向,创新引领。发挥市场需求对新材料开发应用的引导作用,紧紧围绕重大战略急需,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加快应用示范。推动新材料产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鼓励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促进新材料产业与其他产业同步转型升级。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加强部门统筹、信息共享与协调合作,提高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的系统性、部门工作的协同性、国家和地方政策措施的配套性。遵循各类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完善支持政策,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融合发展,协同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新材料融合发展,推动新材料设计、加工、制造及测试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新材料供需对接,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推进新材料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民共用新材料技术双向转移转化,积极发展军民共用新材料,实现良性互动发展。
(三)主要目标。以应用和需求为导向,巩固提升一批基础材料,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战略材料,攻克一批前沿材料,建立一批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成长型企业,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长10%,重点领域新材料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建成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二、主要任务
以实施重大工程为引领,大力发展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材料,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应用,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按照“投产达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储备报批一批”的要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持续推进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促进项目早开工、早达产、早见效。三年期间,组织实施94个项目,预计投资1744亿元,新增销售收入800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041亿元。
(一)实施先进基础材料提升工程。以性能优异、量大面广且“一材多用”的基础材料高端品种为突破口,大力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推进传统材料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先进钢铁材料。巩固优势产品,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优特钢。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管线钢、高性能海工钢、高强度结构板、高性能轴承钢、高强度建筑钢材等,提高市场占有率,提供高品质基础钢铁材料。
2.先进有色材料。重点发展特种稀贵金属、高精度纯无氧铜箔、高性能轻合金材料等先进有色金属材料,突破材料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工艺技术,提高质量稳定性。
3.先进化工材料。立足石化产业基础优势,加大技术装备智能化改造力度,大力发展高端润滑油脂、高性能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高端氟化工等先进化工材料,加快产业向高端转型。
(二)实施关键战略材料突破工程。围绕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突破重点领域急需关键战略材料,加快推进产业化发展,支撑和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突破8-12英寸IC级硅单晶材料及外延片的关键技术,4-6英寸超薄锗片及其切割和抛光工艺技术,3-6英寸砷化镓、磷化铟材料及其抛光工艺技术,碳化硅、氮化镓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及外延材料关键技术,形成4-6英寸碳化硅材料的批量生产能力。提高大尺寸光纤预制棒、高精度高稳定性传感光纤材料、高功率激光光纤材料等特种光波导纤维材料、高性能复合介质基板、压电陶瓷材料、高纯金属及合金溅射靶材、异型蓝宝石晶体材料溅射镀膜靶材、抛光液、电子粉末包封料、辐射固化材料生产技术水平。
2.航空航天装备材料。开发超高强铝合金中厚板及型材制品、大规模锻件及型材、大型复杂结构铝材焊接件、大型钛合金材、特种稀土合金等产品,提升新型轻合金材料整体工艺技术水平。突破高强高模碳纤维产业化技术、高性能芳纶工程化技术,开展大型复合材料结构件研究及应用测试。突破碳纤维与金属、陶瓷、高分子等材料的复合关键技术,实现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规模化制备与应用。开展高温耐蚀镍基固溶强化合金、耐高温涂层技术的开发。
3.海洋工程装备材料。加快海洋工程用高强度特厚齿条钢、超高强度钢、海水淡化和化工用双相不锈钢、石油钻采用无缝钢管、钛合金钻杆产品、海洋用纯钛管和舰船用大口径高强度厚壁钛合金气瓶管、耐蚀盘条、海洋平台专用焊丝、油船用高品质耐蚀不锈钢复合船板和耐蚀钢管等产业技术开发。
4.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推进高速铁路轨道系统用大直径螺旋肋钢丝,高强度、低松弛、高粘结、高抗疲劳性的预应力钢材,重载铁路用钢,机车专用耐候焊丝,高铁用聚氨酯,高质量成套配件的研发和生产。制定符合高速轨道交通需求的材料技术规范。推动实现稀土磁性材料在高铁永磁电机中的规模应用。开发钢轨焊接材料加工技术,发展风挡和舷窗用高品质玻璃板材。加强先进阻燃及隔音降噪高分子材料、制动材料和轨道交通装备用镁铝合金制备工艺研究,加快碳纤维复合材料在高铁车头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5.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提升稀土永磁材料、非晶和纳米晶软磁材料、磁敏材料的产业化技术水平,推进应用器件产业化。开发高柔性电缆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调整超硬材料品种结构,发展低成本、高精密人造金刚石和立方氮化硼材料。
6.电力装备材料。重点开发核电压力容器大锻件系列钢种。开发智能电网用高容量稀土储氢材料。突破5兆瓦级大型风电叶片制备工艺。
7.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材料。提升镍钴锰酸锂/镍钴铝酸锂、5伏尖晶石型镍锰酸锂、富锂锰基材料、磷酸盐聚阴离子材料和中间相碳微球、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以及钛酸锂材料的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开展高容量LaYNi储氢材料、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开发适用于汽车零部件的轻质、高强、高韧铝合金产品,加快镁合金、稀土镁(铝)合金在汽车仪表板及座椅骨架、转向盘轮芯、轮毂等领域应用,扩展高性能复合材料应用范围,支撑汽车轻量化发展。
8.农机装备材料。开展高强高硬耐磨钢系列化产品开发,在农机装备及配件中实现对高碳弹簧钢应用替代。开发农机离合器活塞材料、湿式离合器摩擦材料等,满足农业作业环境及特种装备需求。
9.生物医药材料。推进医用钛丝、自体软骨组织再生技术和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的研发产业化,发展己烯共聚产品、茂金属聚丙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提高卫生材料、药用包装的安全性。
10.节能环保材料。加快新型高效半导体照明、稀土发光材料技术开发。突破非晶合金在稀土永磁节能电机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稀土永磁节能电机及配套稀土永磁材料、高温多孔材料、人工光催化合成燃料、功能膜材料及膜组件,推进在节能环保重点项目中应用。提升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废水净化用催化材料寿命及可再生性能,开展稀土三元催化材料、脱硝催化材料质量控制、总装集成技术等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开发纳米陶瓷胶凝材料及新型耐火材料、节能玻璃、气凝胶绝热保温材料、完全生物降解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
(三)实施前沿新材料培育工程。瞄准科技和产业前沿,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与应用创新,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标志性前沿新材料创新成果与典型应用,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市科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石墨烯。突破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技术和工艺,攻克两亲性碳材料、高密度多孔碳和碳/非碳杂化材料,高体积能量密度碳基储能材料,超长循环寿命和超高倍率性能的三维石墨烯网络/金属锡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石墨烯薄膜制备设备及石墨烯材料专用计量、检测仪器,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功能涂料、改性橡胶、热工产品、生物医用碳材、高效膜以及特种功能产品。依托东丽石墨烯产业化基地、天津滨海高新区石墨烯工程技术中心、宝坻天津北方石墨烯产业研究院等构建石墨烯产业链,形成产业集聚区。
2.纳米材料。开发结构明确且形貌、尺寸、组成均一的纳米材料,提升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水平,积极开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开展长脉宽激光可控合成纳米光电功能材料、碳纳米触摸屏、高效安全的基因/药物递送和纳米诊疗系统、彩色喷墨打印纳米涂料的研究和产业技术开发。突破二硫化钼纳米晶体管薄膜均一性技术、二硫化钼层数可控生长等关键技术,制备出2英寸二硫化钼薄膜材料,实现典型器件应用,加快纳米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开展氮化铝单晶、氧化镓单晶、金刚石单晶、立方氮化硼单晶等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研究,突破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系统构建、快速生长、晶径扩大、超硬材料加工等关键技术,制备出2英寸氮化铝、2英寸氧化镓、15×15平方毫米单晶金刚石材料,实现典型器件应用。
4.超导材料。突破高性能低成本超导线束拉拔塑形加工技术、大型高效长寿命制冷技术和低漏热低温容器制备技术、不同波段和频率超导应用产品制备技术,积极开发强磁场用高性能超导线材、铁基超导线带材、钇系列高温超导电缆、低成本高温超导千米长线等,在电力输送、医疗器械等领域实现应用。
5.三维(3D)打印材料。突破电子束选区融化、熔丝沉积、分层实体制造和立体喷印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高分子粉末、金属合金粉末、陶瓷粉末、光敏树脂、粘结剂等材料制备,攻克多轴联动、高速扫描控制、高精密传动等核心控制技术,深入推动在航空航天、机械船舶、汽车、生物医药、家电、新型显示等领域的应用,形成集装备、材料、软件、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
(四)实施新材料“互联网+”工程。抓住本市大力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机遇,发挥本市高性能计算、大数据的优势,引导启动材料基因组工程,构建专业领域材料数据库,组织智能制造示范工程,深入推进“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材料基因组工程。依托国家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开发材料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模型、算法和软件,开展新材料的高通量实验、材料成分-组织结构-性能的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等技术研究,参与国家高通量材料计算应用服务、多尺度模拟与性能优化设计实验室与专用数据库建设。
2.专业材料数据库。依托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六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建立车用材料、半导体材料等重点领域新材料数据库、牌号标准库、工艺参数库、工艺知识库,积极参加国家新材料牌号和指标体系建设,支持开展材料试验大数据分析,开展技术创新、应用模拟、性能评价、风险分析、检验测试等服务。
3.智能制造示范。深入推进互联网与新材料深度融合,提高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渤化南港基地新工厂“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管理、生产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平台建设和荣程集团智能制造管理与执行系统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在钨钼材料生产线的示范应用,探索发展新材料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等新模式。
(五)实施示范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示范服务平台,强化协同体系建设,提高产业应用推广水平和创新能力,建立数据采集和共享制度,营造开放、融合的产业生态。(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1.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在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建设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加强新材料生产与应用衔接,推动新材料产业标准化试点示范,完善上下游联合攻关协同发展机制。
2.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在稀土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纳米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关键领域,依托包钢稀土研究院、国家纳米技术和工程研究院、国家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建设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构建测试评价体系,具有较完备的测试评价服务能力。
3.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联合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整合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资源,运用智能技术建立垂直化、专业化新材料资源共享平台,加快产业资源交流互通,开展材料生产企业与设计、应用单位供需对接,建立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配套材料应用公共服务平台。
(六)实施产业聚集工程。整合资源、集中要素、突出特色,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业聚集区,构建一批特点突出的产业链,引进一批带动力强的企业群,推进产业聚集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国资委、市科委、市中小企业局、市合作交流办、各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1.建设一批优势产业聚集区。继续推进东丽石墨烯、津南电子信息材料、宝坻动力电池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蓟州稀土磁性材料、南港工业区化工新材料产业园等聚集区建设,推动空港经济区功能高分子材料、静海高档金属新材料、武清轻量化材料、北辰特种金属材料等特色产业聚集区建设,整合生产要素,完善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区域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基地。
2.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链。化工新材料形成“石化基础产品和原盐—高聚物—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塑料/精细化学品—复合材料—制品应用”的产业链。半导体照明、显示材料形成“衬底材料—外延片生产—芯片制作—封装—应用产品”的产业链。电子信息材料形成“单晶硅棒—单晶硅片—电子元件—电子产品”的产业链。动力电池材料形成“原材料—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隔膜—动力电池—应用产品”的产业链。
3.引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围绕本市高端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瞄准行业500强、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龙头和特色新材料企业,形成材料—部件—装备完善的产业链,构建完整的产业配套体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天津市落实“中国制造2025”暨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分管副市长牵头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推进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成立天津市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为行业规划、产业政策、重大工程等提供咨询建议。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新材料产业联盟,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新材料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与应用。(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委、市商务委、市知识产权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合作交流办,各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利用智能制造等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新材料产业化、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和重点产业聚集区项目建设;发挥海河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支持新材料规模化生产,系统解决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发挥重点新材料首批次保险补偿机制作用,支持重点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鼓励引导并支持天使投资人、创业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促进新材料产业孵化转化。(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财政局、市金融局、天津保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优化发展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公共服务,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加强政府各部门协同配合,研究制定重点新材料产品目录,优先支持发展。建立产学研用紧密衔接的产业联盟。完善新材料产业统计体系,支持新材料企业开展宣传交流和国际合作,营造促进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良好氛围。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加强材料标准与下游行业设计规范衔接配套,扩大新材料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工作,以标准引领产业发展。(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委、市商务委、市统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合作交流办,各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支持核心专利转化实施,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动专利申请结构由量向质转变,专利权从有到用转变。建立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支持新材料产业创新决策和专利布局,加强新材料产业领域知识产权执法保护,不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市知识产权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金融局,各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充分发挥“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政策优势,加强新材料人才培养与创新团队建设,引进知名专家、高技能人才,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依托重点企业、联盟、院校等,联合培养骨干与创新人才团队。不断优化新材料人才团队成长环境,构建人才保障体系。支持科技人员创办新材料企业。(市人力社保局、市教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各有关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