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关于印发
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等六个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促进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机器人产业、3D打印产业、工程机械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及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根据《中国制造2025》《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研究制定了《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天津市3D打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天津市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六个三年行动方案,现予以发布,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2018年7月6日
(联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装备工业处 赵鹏;
联系电话:022-83608063)
(此件主动公开)
 
 
 
 
 
 
 
 
 
  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
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数控机床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石,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对制造强国至关重要。加快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对于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天津市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依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天津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本情况
2016年我国数控机床产业规模约1350亿元,产品种类1500种以上,年产量超30万台。其中,高档数控机床约占数控机床产业10%。目前,我国中低档数控机床已基本实现产业化,并开始走向国际化,产品质量和技术整体接近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产品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高档数控机床方面,还与瑞士、德国、日本、美国等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国产高档数控机床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仅在5%左右,部分产品完全依赖于进口。2017年,我国数控机床市场受益于我国汽车、航空航天、船舶、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行业快速发展,对机床市场尤其是数控机床产生了巨大需求,数控机床行业成长迅猛。
2017年天津市机床制造工业产业产值达到73亿元,同比增加近13亿元,增长约28%。我市聚集了一机床、二机床、天锻、天二锻压、建科机械、精诚机床、天森智能等多家数控机床制造厂家及泰森数控一家数控系统生产厂家。天锻是中国机床制造行业“30强”企业。泰森数控主要从数控系统的研发和生产,并积极开展数控领域其他关键核心零部件的科技研发项目。依托天津大学、天津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成立天锻液压机专业研究所、天津市数控系统技术工程中心等多家工程技术中心,对数控机床领域重点技术进行攻关。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市级技术中心多个,有3家企业入选天津市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2家企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企业,其中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4%,专利授予量超过1000件。
(二)重点产品和技术
天津第一机床厂的数控弧齿锥齿轮拉齿机,市场占有率达50%,年产能力200台,居行业首位。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天津工业大学的ZS-THP29-6300汽车纵梁数控生产线项目,获得2016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天津市泰森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嵌入式可重构数控系统技术,完成了相关技术成果的初步产业化,已形成了中高档数控系统与普及型数控系统系列化产品。
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部分产品和科学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锻压力机拥有我国液压机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及行业唯一的液压机专业研究所,负责液压机行业产品标准制定和修订;天津市数控系统技术工程中心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在自主数控系统与智能装备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方面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奖项等成果,已获得数控系统相关发明及软件著作权二十余项,多项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天津大学、百利机械装备研究院、天津市数控系统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泰森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技术创新型科研院所与企业一直致力于数控技术、数控机床领域的尖端技术研究与创新,共同承担着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专项课题。
(三)主要问题
1.产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我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国内整体高档数控机床行业位于中下游水平。受制于机床结构设计与高端高性能数控系统技术的缺失,高精高密数控机床仍依赖进口,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的核心加工装备基本被德国、日本、瑞士、美国等国家尖端产品垄断,高档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仍对我国技术封锁。
2.产业规模较小
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占全国比重很小,行业规模也不大。我市龙头企业天津市第一机床曾经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之一,但是在2008年新的十八罗汉名单中消失了。虽然天津市天锻压力机有限公司是中国机床制造行业“30强”企业,但是天锻主要生产数控液压成型机床产品,该产品在高档数控机床比重不到10% ,且其它高档数控机床基本都属于中小企业,甚至有一些还处于小型微创企业,形成的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整体规模,与国内其它传统机床行业相比,处于明显劣势。
3.产业链不完备
我市的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尚不健全,缺乏重点龙头企业,市场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虽然我市高档数控机床领域的突出企业均拥有自主的拳头产品和核心技术,并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全国整体行业中无论产品还是市场规模均未能占有一席之地。产业生态尚待完善,各家企业各自为战,与我市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机床关键零部件等行业未能形成很好的互补或者良性配套发展关系,龙头企业未能带动我市周边产业的同步发展,数控系统与核心零部件无论国产是否能替代均采用进口品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市相关配套产业的良性发展。
4.产品覆盖率低
我市在数控齿轮机床及数控液压成型机床等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产品还远销海外。但是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需求的机床品类中,我市能够配套生产的高档数控机床覆盖率还很低。如车铣复合功能、高速高精度机床,4轴以上联动加工中心,针对小型精密件的高精密复合加工中心,多主轴多工位加工中心等领域,产品很少,且缺乏高端产品。难以满足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发展的需要。急需要丰富产品种类,扩大产业规模。
5.核心技术需要加强
在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如高性能伺服驱动技术、面向高档数控机床的智能化高端数控系统、具有车铣复合功能的高档数控加工中心等机床装备都需要加大研发投入,尽快实现技术突破。
二、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方向
发展复合化加工中心和智能化高端数控系统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是高档数控机床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几年来,本土化的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已完成了前期的核心技术积累和研发人才培养。2019年将是高档数控机床与高档数控系统的技术提升阶段。高档数控装备的功能、性能、质量、可靠性都将大幅提升。同时,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迅猛发展,将带动上下游行业,如电子元器件、伺服驱动、机床核心部件和配件、工业设计等各个细分制造业领域的发展。2020年将进入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阶段,关键技术将得到突破,初步实现智能化定制化高档数控装备的研发与生产能力。高档数控装备将大力推进我市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领域的发展,为我市制造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基础。
为提升我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硬实力,在数控系统、伺服驱动系统、车铣复合高档数控加工装备等领域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在相应领域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突破,逐步形成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尖刀产品,培养一批我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而带动行业产业链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主要目标
产业规模大幅提高。到2020年,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左右,占天津市机床制造工业产值2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国家水平。天津市机床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占全国机床产业产值7%以上。
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鼓励产学研合作模式,重点突破复合加工型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化高档数控系统设计与制造等关键技术,提升高档数控机床的整体设计能力与制造能力,打破国外长期垄断与技术封锁。
形成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产品。在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等机床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扶持一批具备强劲发展潜力的产业核心领域科技创新型企业。在高档数控机床的核心领域,重点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投入大、具备与国外顶尖企业竞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优化高档数控机床产业结构。
建设两个以上具备产业带动作用的智能制造产业聚集区。以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制造为核心,重点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的产业聚集,形成集研发、制造、技术、资本、交易、服务、培训、体验为一体的联合产业聚集群。
三、重点任务
(一)园区建设
1.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基地建设
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在天津市西青区大寺镇高新技术产业园投资建设“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基地项目”,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分两期建设。项目工程内容包括新建第一联合厂房、第二联合厂房、第三联合厂房、第四联合厂房、研发车间、辅料库、露天堆场、门卫房等生产及辅助设施。其中一期工程建设第一联合厂房、第二联合厂房、研发车间、辅料库、露天堆场、门卫房等生产及辅助设施,其余第三联合厂房、第四联合厂房二期建设。
一期工程建设投资32200万元,厂区建筑面积34548.78平米,2016 年11 月开工建设,2018 年10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工序包括零部件的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涂装、装配等,主要产品为数控齿轮机床、数控磨床等,预计建成后,年生产规模约578 台/年。
2.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建设
天津市泰森数控科技有限公司与天津大学合作,以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与产业化为龙头牵引,在海河教育园大学聚集区附近打造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示范与创新创业聚集地。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高档数控系统研创中心、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研创与应用示范中心、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培养与培训基地、基于互联网+的O2O网络培训与会展交易中心、智能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产业的创新创业基地、科技金融与创业投资基金平台、高端装备融资租赁等。
项目建设投资50000万元,建筑面积60000平米,产业规模达到20亿元以上。高档数控机床与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围绕数控系统产业为主导核心,带动3D打印技术、机器人技术等周边产业,形成集研发、制造、技术、资本、交易、服务、培训、体验为一体的联合产业聚集发展模式,建成京津冀地区最具引领效应的面向智能制造技术与高端装备领域的创业创新和产业支撑示范基地。
(二)产品技术研发
1.重点发展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性能数控机床
面向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高端制造业,研发多功能高性能的高档数控机床。根据复杂型面复合加工的工艺需求,设计进行机床结构件及整机的设计与仿真分析,借助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机床关键零部件(床身、立柱、溜板等)及其整机自由状态和约束状态静力学特性与动力学特性。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和机床功能结构特点确定激励方式与测点布置,利用动态测试与分析系统,采用一点锤击激励、多点拾振的方法对机床整机进行动态测试,分析测试数据得到机床的动态特性。以机床固有频率和机床质量为目标,考虑其他约束条件对机床整机进行多目标优化,完成机床结构的优化设计。针对机床的运动学特点和结构特性,设计机床的运动及控制系统单元,实现机床的精密控制和高速高精加工功能。
2.培育发展具有在机检测、智能维护功能的可重构数控系统
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大脑,配合高档数控机床的需要,研发具有在机检测、智能维护功能的可重构数控系统。在模块化、可重构数控系统平台基础上,建立“制造工艺大数据”收集激励和甄别机制,支撑高端数控的发展。研发能够对数控装备关键部件的振动、电压、电流、温度、压力、应力、形变等多种物理量进行同步测试的数据采集、存储设备。研发运行于服务器端的设备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实现对数控装备关键部件数据的专业化分析。特别是对于设备关键部件振动信号进行专家诊断。通过对监控信息、初级诊断结论、高级诊断结论以及设备使用情况、设备日常维护情况,研发基于.NET技术的C/S架构的数控装备智能维护系统,实现高档数控装备的智能维护。
3.加快推进高档数控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开发研制及产业化
鼓励企业加大高档数控系统的研发投入,大力发展多通道数控系统、总线式数控系统、十三轴六联动数控系统等高端数控系统,实现高端装备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高档数控机床产业自控性。引导企业开展高性能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电机研发项目,加快产业化进程,完善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研究采用放大器高速处理过程中创建平滑前馈指令、精细纳米指令、内置抑制机械振动的共振滤波器等技术,使用精密机械模式预测及控制机械端的补偿,实现电机高速运动时产生动磨擦变化的同期误差最小化。
4.发展高精度、高性能的专用数控机床
利用现有优势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数控齿轮机床实现高质化、自动化、数字化,制齿装备加工精度高于6级(国标),实现绿色制造,磨齿装备加工精度高于5级(国标)。飞机蒙皮精密成形设备,实现成形精密化、自动化、数字化,提高蒙皮制件与模具的紧密配合度,以及装配后的气动性能,实现批量生产。精密高效等温锻造超塑性成型设备,实现对塑性差、变形抗力大、锻造温度范围窄、变形速率要求严格的高温合金、钛合金等难变形合金材料的复杂等温锻造超塑性成型。
(三)研发中心建设
1.推进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建设
利用一机床、津机磨床现有技术优势,重新组建一支技术团队,建设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精、高速、智能、绿色为技术发展方向,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延展,注重用户制造工艺的研究及产品技术产业化完善、升级,由单一的面向规格、参数的离散式研究方式转向提供解决方案的系统性研究。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规划,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掌握核心关键技术,选择技术发展方向,前瞻布局战略技术研发,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技术标准;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等,加快成果产业化,增强科技进步对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凝聚培养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造就高水平的创新领军人才。
2.加快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
依托天津大学,联合数控系统与装备相关企业建设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坚持创新引领,自主可控,以开放式、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发展方向,增加对数控系统与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的研发投入和设备投入,加快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发展。鼓励高校、数控系统与装备相关企业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利等技术成果进行成果转移与成果产业化;孵化科创型小微企业,提供数控相关行业双创服务平台;扩展技术服务面,为全民创业提供技术基础和人性化的技术服务;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与水平,吸引数控、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等行业相关技术专业人才进驻工程中心;推动天津及辐射区域的数控行业发展,带动其他传统制造业的数控化、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更好的实现供给侧调整与产业升级。
(四)产业链条完善
结合航空航天、汽车、电子、模具等我市重点发展行业的需求,建立高档数控机床需求目录。利用现有规模化机床厂,丰富我市产品种类,进一步满足我国乃至全球对高档数控机床的需求。围绕机床厂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我市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产业化程度。对于天津市短板项目,针对国际行业领军企业,采用技术引进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快产业化进行,重点引进瑞士的米克朗、威力铭、宝美,德国的哈默、德玛吉、巨浪,美国哈斯等机床品牌企业,西门子、发那科、海德汉等数控系统品牌企业。同时,建立与国内高档数控机床龙头企业的合作,全面完善我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条。
(五)中小企业发展
鼓励中小型高档数控机床企业通过融资、租赁等方式进行技术革新和扩大经营规模。引进社会基金、风险投资公司等资金来源,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影响力的企业,并带动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依托本市高校及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联合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等国家级研究院所,进行技术交流,提高企业产品研发及技术革新的能力。同时,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促进我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整体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水平和产业集中度,推动高档数控机床行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数控机床产业结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以企业为中心,制定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相关的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由市工信委牵头,组织行业内重点企业进行行业发展的学习和交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重大专项,推进重大项目的建设,保障行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
贯彻落实国家对于高档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各项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加大对高档数控机床行业的支持力度。组织高档数控机床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专项的申报工作,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推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在高档数控机床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方面的应用。研究编制天津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管理办法及推广目录,鼓励和促进本地区装备制造发展。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
(三)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支持现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鼓励行业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线,开展高档数控机床的创新与应用。建立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体系,实施重大关键技术、工艺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专利布局,形成一批产业化导向的关键技术专利组合。明确企业的质量主体责任,强化质量技术攻关。支持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优化资源配置
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制造资源协同平台,不断完善体系架构和运行规则,加快区域间创新资源、设计能力、生产能力和服务能力的集成和对接,推进制造过程各环节和全价值链的并行组织和协同优化,实现区域优势资源互补和资源优化配置。鼓励我市数控机床厂家与本市自主品牌数控系统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进行合作,对使用我市自主研发数控系统的机床厂进行奖励,促进本市高档数控机床行业内深度融合,打造天津市高档数控机床生态产业链。
(五)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构建多层次人才队伍,培养一批能够突破高档数控机床行业关键技术、带动制造业智能转型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一批既擅长制造企业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一批能够开展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技术改进、业务指导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企业和院校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实训基地,支持高校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建立人才需求预测和信息服务平台。
(六)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围绕高档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建设,首批安排重点项目9项,总投资10.44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以上。按照高新、集群、链条方向,谋划引进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支撑我市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代表着未来智能装备的发展方向。推进机器人的应用和发展,对于改善劳动条件,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为贯彻落实好《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作为重点发展领域的总体部署,推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按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描述,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包括控制、感知、执行三大模块,缺一不可。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服务于工业生产过程,如焊接机器人、打磨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服务个人或家庭,如助老助残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护理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服务于特殊环境,如核工业机器人、反恐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医疗机器人。
机器人产业链包括核心零部件生产、机器人本体制造、系统集成以及行业应用四大环节。其中,核心零部件又包括减速器、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和传感器。
机器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水平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随着机器人需求快速增长,机器人产业发展也成为科技研发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一)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
由于机器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是现代科学综合水平体现,所以机器人是衡量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制造代表,大力发展有助于推动整个国家制造业提质增效,促进国家整体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意义重大。一是机器人技术的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我国智能产业的兴起;二是机器人产业应用促进我国工业制造业从人力密集型向自动化生产转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口红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三是机器人产业能够有效弥补我国逐步淘汰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带来的财政冲击。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我国机器人得到了一定发展。根据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5.9万台,同比增长4.4%,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中国市场机器人年销量达到8.5万台,同比增长23.5%,占全球总销量的32.8%。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首次突破10万台。预计到2019年,全球机器人销量将达到41.4万台,中国市场机器人销量可达28.5万台。全球制造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平均值由5年前的50提高到66(工业发达国家机器人密度普遍超过200),我国机器人密度由5年前的11增加到36,预计到2020年,将升至150台/万人,挤进世界前十。
与此同时,服务机器人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以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医疗康复机器人形成了较大产业规模,空间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和反恐防暴机器人等特种作业机器人实现了应用。
(二)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基础
天津装备制造业传承了近150年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建国后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制造业体系。2016年,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总计10978.8亿元,同比增长6.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7.3%。2017年我市机器人产业年产值达57亿元,较上一年增加近40%。我市装备工业逐步呈现出设计信息化、装备智能化、流程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态势,为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目前,我市以机器人作为主营业务企业百余家,产品门类齐全,包括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形成整机规模约30亿元,考虑相关软件、零部件及系统集成应用整体产业规模约100亿元。
2.技术条件和创新平台
我市现有机器人专家百余名,技术处全国领先水平。天津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均建有机器人研究所,在机器人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天津大学机器人与自主系统研究所(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和机械学院分别在视觉测控、医疗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在国内保持领先地位。攻克复合想象动作信息解析与处理等技术,开发全球首台适用于全肢体中风康复的“纯意念控制”人工神经机器人系统;研发了具有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并联机器人关键技术,2016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自主研发微创手术机器人系统“妙手S”,已在湖南实现临床试验,部分指标已超越最高水平,填补了国内领域的空白。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下设机器人微纳级操作研究室等8个专业研究室,现有教授、海归等高级专业研发人员30余人,拥有 “智能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方法网点开放实验室”,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处国内领先地位。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成立智能制造学院,设有机器人研究所,数控加工工艺研究所,与西安交通大学建设国家智能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天津中德基地,联合固高科技有限公司着力研发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
在国家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大背景下,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研究院、浙江大学滨海产业研究院等各地创新资源集聚天津,已经成为天津在高端装备领域的最重要研发机构。
3.应用环境
天津作为北方工业超大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能源装备等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中,形成了全覆盖。
——汽车制造。目前天津拥有一汽丰田、一汽夏利、长城汽车、清源汽车等23家具有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大众变速器、爱达变速器、天海同步、天汽模等二百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形成从外资到内资、从加工制造到销售,从国际品牌到自主品牌的完整汽车链条,形成包括天津经济开发区、天津西青工业园区、天津武清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天津专用汽车产业园在内的四大汽车制造产业聚集区。预计在十三五末期天津汽车产业将超过三千亿元,整车产量达到150万辆以上。
——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天津支柱产业,作为国家首批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天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移动通信、片式元件、集成电路、化学与物理电源四大产业被信息产业部授予首批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华苑软件出口基地成为六个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之一。
——新能源装备。我市拥有大型水力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整车、光伏发电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产业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截至目前,天津拥有新能源企业百余家,产业初步形成了滨海高新区、开发区、西青区、宝坻区和北辰区5个聚集趋势明显的科技园区,成为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
——传统制造业。我市金属品加工机械行业有一机床、天重、天锻等大型企业,以及一重天津、太重天津、天锻压力机、中重科技等行业骨干企业;医药行业有天士力、天津医药集团、达仁堂等;化妆品行业有宝洁、郁美净等;食品行业有康师傅、鼎新、可口可乐、雀巢等;物流行业有东疆港保税区、菜鸟物流等。另外航空航天、高铁及轨道车轨道交通、新能源装备、石油化工等都是天津的支柱产业,这些都是未来机器人重要的应用领域。
4.存在的问题
我市机器人产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技术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涉及多项学科领域,产品系统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从事本行业的产品供应商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将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合为一体,熟练掌握上游行业所提供的各类关键零部件性能,并对下游行业用户所提出的需求进行引导,高度综合相关技术并对系统进行集成后,才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成套装备及产品。而从新区工业机器人产业基础来看,主要为高等院校开展的基础研究,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产品比较单一,在支撑机器人发展的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制造、工业机器人的集成与成套技术、对工业机器人应用对象的深入分析与流程再造等技术方面存在较大障碍。
(2)人才壁垒。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制造人才,掌握先进系统控制软件、装备机械、工业自动化系统工程集成等领域的高素质、高技能以及多学科性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对客户需求、生产工艺以及产品特征深入了解,具备丰富经验的项目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滨海新区虽然拥有一定的设计、制造、控制、软件、市场营销等基础人才,但缺少在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工作经验,对工业机器人产业缺乏了解。
(3)资金壁垒。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是一项综合高新技术,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和持续不断的创新,因此,需要雄厚的资金支持。国内由于主要依靠科技部门研究开发计划的支持,从资金到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在关键部件、产品产业化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差距还在拉大。滨海新区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研发投入不足,缺少融资渠道。
(4)政策壁垒。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产学研各自为战。从国外经验看,美、日、德、韩等国在发展机器人初期都有政策扶持,有力地推动了机器人产业化的发展。
二、总体思路
基于中国机器人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结合天津市机器人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天津市发展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总体思路:技术引领产业、应用推动行业;项目重点突出、“换人”以点带面;政策顶层设计、规划持续统一;龙头引培结合、平台功能齐全。
三、总体目标
利用三年时间,规划筹建包含技术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产品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多功能的天津市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健全天津市机器人联盟、协会、学会三位一体行业组织机制;打造全国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博览会(展会);完成机器人各方面服务人才培训3000-5000人次;培育以机器人及机器人零部件为主业的上市企业3-5家、全市机器人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省部级及以上)3-5项;实现机器人换人、智能工厂项目30-50项。
四、重点任务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产品特色,重点推动十大标志性产品率先形成突破。
(一)大力发展机器人关键零部件
1.工业机器人RV减速器研制
全面突破摆线磨齿、小偏心曲轴磨削、整机装配测试、寿命试验等高精密减速器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机器人高精密减速器产品,在国内主流机器人配套应用,替代进口,提升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水平。
2.高性能的伺服驱动系统
通过电机的数学模型,研究伺服控制的带宽拓展和控制参数的优化,研究实时系统参数辨识和观测器的配合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通过实时的FFT分析和双惯量系统模型的建立以提高系统的自动抑振能力;开发高速总线通讯和机械特性分析软件工具,实现伺服驱动系统与工业机器人本体之间的互联,形成产品并进行小批量的试制。
(二)推进重大标志性产品率先突破
1.混联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TriMule机器人具有工作空间大、刚度重量比高、可重构能力强、且可实现全闭环控制;以该混联机器人为主体构成的可重构混联加工装备因其大范围移动能力、良好的工作空间和动力学性能、末端工具的更换能力灵活等优点,加快开发由一个3自由度并联机构与一个2自由度串联手腕组成的5自由度混联机器人,并实现在航空结构件的高速铣削加工、螺旋铣孔加工,汽车覆盖件模具加工、打磨和抛光工艺的产业化应用。
2.轻型协作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智能制造过程中订单的多样性要求,以及产品小批量、定制化、短周期为特征,以轻量型模块化中空串联协作机器人为研究对象,研究模块化关节设计、机器人构型综合、基于EtherCAT通讯的具备拖动示教和碰撞检测等功能的控制系统开发、快速标定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一种轻量型、模块化、便携式、负载/自重比大的串联协作机器人,不仅能替代人,还可与人协同工作,以适应工业发展自动化和多样性的要求。
3.高压水射流除锈、喷漆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石化、船舶等行业对储罐、大型船体等装置的除锈、防腐自动化作业及环保需求,研制高压水射流除锈机器人系统、喷漆机器人系统。突破适应多壁厚、多变摩擦系数壁面的机器人磁吸附行走、防爆、防水等关键技术,研制多类型复杂工况下除锈、喷漆作业执行模块,研究机器人除锈、喷漆作业工艺,实现代替人工无脚手架完全作业目标,形成定型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4.白酒行业用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采用机器人技术解决白酒酿造过程中的上甄及后装工序中带盖装箱装盒操作,研制用于上述操作的机器人成套装备并开发相应辅助配套设施,完成生产线集成,实现自动化生产与车间级生产调度管理。
5.自动化柔性高铁车身焊缝打磨系统
针对高铁铝合金车体焊缝的打磨处理的自动化需求,开发融合工业机器人、焊缝打磨组合工具系统、渗透探伤系统、吸尘及铝屑回收装置、在线及离线编程软件、激光视觉定位跟踪及检测系统的自动化柔性车身焊缝打磨系统,用于高铁车身铝合金侧墙焊缝的自动打磨作业和焊缝自动渗透探伤作业。
6.飞行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针对近年来对于飞行机器人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应用需求,以制约飞行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对象,研究飞行机器人优化设计、飞行机器人自主导航、复杂环境智能感知、任务作业网络化管理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2-3种面向典型应用的飞行机器人系统,并完成农田施药、物流运输、巡查巡检等不少于3种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7.水下滑翔机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针对海域的温跃层的温度、盐度、水质等海洋环境数据收集的需求,研究开发搭载水听器、CTD等各类科学传感器,以获得全方位的海洋环境数据为目标的水下滑翔机,并完成海洋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8.智能家庭服务机器人成套装备及示范应用
针对养老助残等家庭服务需求,开发采用非特定人(SI)的语音识别技术,识别各类语音,具有吸尘、人脸识别、血压监测、老人跌倒报警等功能,可连接整个家庭的电子设备,通过红外系统,学习各类遥控器功能,控制整体家电的智能家庭服务型机器人。
9.系列教育机器人及其仿真系统
针对机器人教育需求,开发采用串联/并联机器人、AGV、立体仓库等,基于虚拟现实技术、虚机实电技术、全软件仿真技术,开发机器人3D虚拟装配系统、模拟操作系统半及实物仿真系统,研制系列机器人实训及竞赛平台,形成机器人可展示机器人抓放、装配、搬运、入库、检测等多种教学/实训/竞赛生产线,开展机器人服务人才培训,在国家级机器人大赛中实现整体或部分应用。
10.手术机器人开发及产业化
针对外科微创手术自动化需求,开发基于视觉识别、虚拟力触觉反馈能力、三维成像技术、计算机精确遥控技术等,开发机械手臂可以360度自由转动胆囊、心脏微创手术机器人,进行临床实验。
(三)推动重点基础能力建设
1.机器人服务人才培养工程
鼓励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工业机器人技术相关专业,促进工业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型人才;鼓励工业机器人教育装备开发、机器人应用技术培训等相关企业发展,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训设备及骨干师资培训;培育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具备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传帮接代能力的师范人才;建设一批职工继续教育品牌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工业机器人紧缺人才培训和转岗职工培训;利用网络的便易性,整合、开发优质在线课程,普及工业机器人基础知识。
2.机器人检测平台建设
建设天津市机器人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机器人整机、本体和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标准制订与修订、系统评定与认证、机器人质量体系建设、机器人产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专业检测设备研发、技术咨询、机器人专业技术培训与人才培养等工作。为天津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政府部门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全面提升我市机器人产业的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增强检验检测及科研综合实力,促进我市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3.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设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机器人科技重大成果产业化转化平台。研究院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的小试、中间试验、工业性试验和工程化开发平台,促进其提升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服务能力;制定机器人技术转化、服务综合考评制度,择优按合同科研规模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支持,促进科研院所提升为企业服务的质量;引导我市科研机构更多开展从科学技术到产品的研发和服务,解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创建机器人推广应用示范工程
坚持市场牵引、政府引导和企业主导相结合,充分挖掘我市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在机器人领域内的智力资源,面向钢铁、汽车、机械、船舶、石化、医药、电子、食品饮料等领域,实施“机器换人”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商及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以技术服务队模式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以“机器换人工”“自动换机械”“成套换单台”不同层次的进行技术改造与提升,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传统制造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建设100家智能制造推广企业,提升我市智能制造产业整体竞争力。
——工业机器人。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在工业机器人用量大的汽车、电子、金属制品行业,在劳动强度大的轻工、纺织、铸造等行业,在生产环境洁净度要求高的医药、半导体、食品等行业,推进工业机器人的广泛应用。通过双创平台整合资源,在焊接机器人方面实现多个行业应用拓展,完成焊接机器人在京津冀地区的快速量产。
——服务机器人。鼓励我市有基础有条件的社区,养老、医院、教育机构,开展陪护与康复训练机器人在失能与认知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智能假肢与外骨骼机器人在行动障碍人群中的试点示范,开展教育机器人在辅助教育的试点示范,大力推进服务机器人在医疗、助老助残、康复、教育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特种机器人。在救灾救援领域,推进专业服务机器人在自然灾害、火灾、核事故、危险品爆炸现场的示范应用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机器人产业政策支持力度
将机器人项目上升为市重点发展计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选择重点项目持续稳定支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设立机器人发展专项科研基金、设立本地机器人应用专项补贴基金、创立科技金融模式。畅通多委、办、局信息交流途径,促进机器人技术突破和本土机器人的典型应用 合理引导和推进机器人企业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机器人龙头企业。
(二)设立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
依托机器人协会专家委,联合天津市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端精密加工联盟等行业组织力量,面向国内产业重大需求,立足支撑我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业发展,组建天津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分别设政策服务和技术咨询两机构,主要完成全市有关机器人和智能制造发展中,长期、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重点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决策预案等。
(三)建立人才引进制度
建立充分体现不拘一格引人才的制度,对象涵盖技能型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等,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围绕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引进措施。如支持柔性引才引智,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等。
(四)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联盟)的组织优势,创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激发创新热情和创业潜能;组织制定行业标准及技术发展线路图,保障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推进产业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聚集行业高端创新人才以及搭建联合攻关平台,促进天津市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五)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做好机器人领域的重大项目的组织、论证和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进程中的共性问题和特殊需求,确保项目按计划推动实施。针对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产业带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重大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统筹全市相关领域的财政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的投入,撬动重点项目建设。未来三年,在机器人产品的研发、产业化、行业应用,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等领域,将推进重点项目的建设。
(六)加强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
围绕滨海新区、华苑、武清区等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加强与知名品牌企业的合作交流,寻求项目落地的可能,打造我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重点企业包括机器人产业四大家族:德国库卡、瑞士ABB、日本的安川和发那科,中国机器人两大巨头:广州数控、沈阳新松。充分利用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建立针对机器人领域的产业基金,大幅提高我市机器人产业的规模,使我市机器人产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天津市3D打印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近年来该技术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实现新型网络与先进材料、数字化制造的密切结合,逐步成为新型工业革命的核心关键技术。为推动我市3D打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产业做大做强,结合《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全球3D打印发展状况
目前,全球3D打印市场蓬勃发展,2012年至2016年底,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由23亿美元增加到70亿美元,增长204%。
全球3D打印发展较好的重点区域包括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其他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国家目前虽然3D打印水平稍弱,但也对3D打印产业逐年加大投入。
(二)中国3D打印发展状况
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近年来迅速扩张,2012年至2016年底,中国3D打印市场规模由28.2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53.23亿元人民币,增长442%。从市场应用份额看,3D打印技术应用在汽车及零配件领域占37%,在消费品领域占18.2%,在航空航天和国防军工占13.7%,在商业机器领域占11.2%,在医疗领域占8.8%,在科研方面占8.6%,其余方面为2.5%。
(三)天津市3D打印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3D打印市场规模也在迅速上升,2012年至2016年底,天津市3D打印市场规模由1.11亿元人民币增加到6.67亿元人民币,增长约500%。
天津市3D打印相关技术起步于上世纪末,经过10余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基础,初步形成了3D打印产业链,3D打印机构与服务也在逐渐壮大并成熟。
3D打印产业具有一定科研基础。天津市3D打印技术具有一定的科研基础。目前天津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市天大银泰科技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天津高端研究院、天津职业技术示范大学、8358所等一批高校及科研院所已开展3D打印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已初见成效。
3D打印产业链初步形成。天津市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集3D打印设备与材料研发、制造和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链。例如:以东丽区清华高端院为基础成立的天津清研智束科技有限公司,在电子束选区熔化3D打印设备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天津铸金科技研发的研发的镍基合金3D打印材料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天津大学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功能器件3D 打印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此外,天大银泰科技有限公司近年来为千余家企业提供设备与服务,覆盖了国内25个省市。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博纳云智(天津)科技有限公司、恒信智能(天津)快速制造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3D打印机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也在成长壮大中。
3D打印机构和服务逐步成熟。3D打印技术服务方面,天津天大银泰公司、天津华坤科技公司、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恒信智能等单位为国内外用户提供3D打印服务,年服务企业约200家,服务性收入过亿元。重点应用3D打印服务的单位有:中国北方发动机研究所、航天精工、天汽模、北汽福田等公司。
从技术层面看,我市3D打印行业在电子束激光选区融化关键技术、金属3D打印粉末等关键材料方面的研发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从产业链层面看,我市3D打印产业链不断完善,具备加大规模制造的技术和产业化基础,3D打印技术水平与产业化规模位于全国中上等水平。
天津市3D打印产业目前存在问题。天津市3D打印相关技术起步于上世纪末,经过10余年的发展,在3D打印材料、激光粉末烧结,电子束烧结、激光熔覆、光固化快速成型成套设备与工艺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在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实力,发展潜力较大。天津市的3D打印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装备及核心零部件、工艺技术等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在材料、装备、软件和工艺等关键环节严重受制于国外技术和产品,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但从整体来看,天津市3D打印整体市场占全国市场份额较小,在各行各业的引领和辐射作用较弱,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较大;3D打印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国外,技术和产品亟待突破;整个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缺少龙头企业的带动,尚未形成专门的3D打印装备、材料研发基地;企业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信息共享机制,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缺少技术共享平台与产业联盟支持。此外,天津市3D打印产业与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制造产业融合程度较差,难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提供有效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产业创新化道路,落实《中国制造2025》总体战略部署,坚持创新驱动、产业协同、安全高效、开放合作的要求,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3D打印产业体系。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政产学研用”产业协调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材料、装备、软件、工艺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大幅提升相关产品的安全性、寿命、可靠性、经济性等综合性能水平。
坚持产业协同打造竞争优势。积极建设和完善产业链,促进材料、装备、软件、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合作,推动各方优势资源和产业链整合,培育具有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形成自主发展能力,打造优势产业。
坚持开放合作提升竞争能力。巩固提升3D打印产业发展优势,鼓励基于产业链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共享、开放、融合,利用全国资源和市场深化,加快建立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三、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方向
着力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以工业设计、个性化医疗器械、教育文化、汽车零部件加工、精密铸造、航空航天零部件等领域为重点,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形材料、装备及核心器件,助推3D打印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若干个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拓宽应用领域,深化行业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加强3D打印产业在各行各业的辐射作用,促进社会创新文化的发展。实现与高端制造业相融合,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助力天津市航空航天、汽车等重点领域进一步发展。
(二)主要目标
加快提升3D打印制造工艺技术及应用水平。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机制,提升一批有重大需求、广泛应用前景的3D打印制造工艺技术水平。研发数据处理软件、3D打印制造材料与专用工艺智能数据库、工艺智能控制软件,以及产品智能设计所需的建模、逆向、设计、仿真等软件工具,解决高效成型、高致密性、高精度、组织性能调控等关键工艺技术。
着力突破3D打印制造专用材料。着眼天津市航空航天、汽车、医疗等重点领域的重大需求,加大对材料制备的投入,以高品质的金属3D打印专用材料制备技术为重点,突破材料深加工技术的瓶颈,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要,加快高温难熔材料、高强度材料、光电等功能化材料的自主研发创新。
加快发展3D打印制造装备及核心零部件。针对3D打印制造速度慢、精度低、材料难熔等问题,研发高功率加热源、光学系统部件、设备传动部件等。另外针对航空汽车行业的需求研发大尺寸、高精度、高效率3D打印装备,不断提升3D打印制造装备的效率、精度、可靠性和工艺稳定性。
推进3D打印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资源较为完善的科研、高校和龙头企业,建设天津市3D打印制造材料研发平台,围绕3D打印制造材料研制与技术服务,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实现新型网络与先进材料、数字制造的密切结合,为我市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提供支撑;建设核心部件和装备研发平台,开发高精度成型工艺核心部件,研发硬件控制技术与开放式数控系统、3D打印制造及后处理设备的集成技术与服务,加快行业的推广应用;建设3D建模研发平台,研发3D模型获取、3D建模技术与工程仿真、产品开发与服务云平台、3D打印制造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与服务,推动3D打印制造数字化建模系统产业化创新应用。
预计到2020年可实现直接产值规模可达15亿元,辐射产值1000亿元。
四、重点任务
(一)园区建设
依据3D打印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重点布局3D打印设备研发生产基地、3D打印技术研究院、3D打印产业园以及3D打印医学研究中心等园区的建设。加强品牌培育,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具有规模的3D打印示范园区,发挥较强的区域辐射作用,服务京津冀一体化,提升天津市3D打印产业水平。
1.建设电子束金属3D打印装备生产基地
目前天津电子束金属3D打印装备年产值近2000万元,为扩大装备生产能力,拟另外选择厂区承担电子束金属3D打印装备的生产,选取金属粉末原材料生产商作为金属3D打印技术的上游配套企业,计划至2020年,装备年产值超过2亿元。
2.建设3D打印智能制造研究院
结合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技术优势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资源优势,推动增材制造(3D打印)先进制造技术在天津市的发展和应用。继续做好工业企业服务任务,尤其是军工及研究院所的快速成型、快速模具服务,加快天津区域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开拓职业教育及中小学创新教育市场;布局3D打印智能制造研究院,力争每年开设2个分中心,与高校及企业横向合作。力争实现企业服务收入500万元;加大产品及材料的市场推广力度,实现产品收入800万元;通过布局教育行业,教育市场实现收入1000万元。
3.建设具有集聚效应的3D打印产业园
完成增材制造(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集团化公司注册登记筹建,局部落地3D教育、精准医疗的市场应用、完成人才及科研院所分支机构的组建工作。完成50%以上的招商引智工作,帮扶完成入驻企业的产业孵化;解决500人大学生双创就业、完成8000万以上的应用市值。
4.建设3D打印制造医学研究中心
结合3D打印技术优势与各高校、医院联合开展医学医疗项目合作,并成立3D打印制造医学研究中心。
(二)产能扩张
着眼3D打印全产业链,扩建3D打印设备和原材料产能,提升天津市3D打印产业在国内市场份额。
1.提升大型3D打印设备产能
产能扩建项目提升3D打印设备年产数量,扩大产业化基地面积达到3500平米,并形成SLS/SLM激光选区烧结大型3D打印机装备的研发生产能力。
2.提升3D打印材料产能
分步骤提升3D打印材料产能,完成3D打印金属材料生产厂房建设;进行3D打印金属材料生产设备调试,满足生产条件;开始生产3D打印镍基合金材料;3D打印镍基合金材料及不锈钢材料的最终产能预计达到2.5万吨。
(三)突破关键技术,完善3D打印产业链
重点突破3D打印材料研发、数字化建模、后处理等环节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3D打印工程化和产业化技术,开发激光器、打印设备等关键部件和装备;建立健全3D打印标准、检测体系;加快3D打印产业化发展,鼓励3D打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各个行业的创新应用,形成软件、硬件、材料、行业应用一体化产业链。
1.3D打印关键部件、装备及材料研究
(1)研发工业级SLS/SLM激光选区烧结大型3D打印机
启动SLS/SLM激光选区烧结大型3D打印研发项目,将工作台面提升到850×850mm,重点突破热变形控制,并采用国产光学系统实现高精度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烧结材料包括树脂砂和聚苯乙烯类材料,可直接打印大型树脂件和铸造模具。预计项目完成后,每年可生产30台套SLS激光选区烧结大型3D打印机,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同时,具备250mm规格SLM激光选区烧结3D打印机的研发生产能力。
(2)研发电子束金属3D打印关键设备
研发面向航空航天领域的QbeamAero系列电子束金属3D打印机、面向骨科医疗领域的QbeamMed系列电子束金属3D打印机。产品涉及的关键技术研发包括:长寿命、高质量电子束阴极技术;大尺寸、高精度、高效率粉末床电子束金属3D打印技术;多电子束粉末床金属3D打印技术;医用电子束金属3D打印材料与工艺;航空航天难加工难熔覆材料的电子束金属3D打印工艺;粉末床金属3D打印的在线检测与缺陷诊断;激光-电子束复合3D打印装备与工艺。
(3)研发3D打印用大功率光纤激光器
逐步推进研制工业级单模2kW大功率光纤激光器;工业级多模4kW、6kW、8kW、10kW等大功率光纤激光器。
(4)研发3D打印SLA成型设备及405nm光固化材料
完成光固化材料的开发材料配方研发,其中包括材料配方研发;制备高固化速度和低收缩特性的光固化快速成形树脂,提升树脂使用稳定性。完成405nm光固化材料小型SLA桌面设备研制。完成405nm光固化树脂的小批量试制,并结合光固化设备进行工艺实验,课题结项。进行3D打印405nm材料及设备的产业化活动。
(5)研发LED工业级3D打印机
完成高流明405nm波长,2k级分辨率DLP投射控制系统研发;LED光源,匀光,光路,镜头的设计;光路及DLP控制系统的组装及测试。完成标定系统;打印控制软件;匀光及热膨胀补偿系统研发;软硬件系统整体测试及包装并市场化。
2.3D打印数字化建模、后处理技术研究
(1)研发手持结构光三维扫描仪
实现和完善软件防抖算法;研发光编码发生器;测试并完善光编码发生器。研发高速工业相机,测试高速工业相机,软硬件系统整体测试及包装并市场化。
(2)研发机器人与三维扫描仪结合自动扫描检测系统
完成研发机器人与三维扫描仪手眼标定系统;机器人与三维扫描系统通讯模块;机器人结合三维扫描仪全自动扫描测试与精度验证。完成整体误差纠正模块研发;检测算法的开发实现;人机交互界面开发;软硬件系统整体测试及包装并市场化。
3.3D打印技术、产品及服务在相关行业的应用研发
(1)研发医疗配套设备
完成正畸牙套研发,使用LCD三维打印设备与医疗专用三维打印设计软件,用于手术前规划诊断模型与正畸隐形牙套的研发。完成生物3D打印医疗应用,使用高精度SLA三维打印设备,及生物3D打印机,用于制作外科手术导航模板、截骨导板与3D生物打印细胞的研究。于2019年开展金属3D打印医疗应用,采购一台金属3D打印设备,用于制作人体假体以及体内植入物的研发与研究。
(2)研发教育配套设备
完成3D打印中小学、高职高专课件开发,实现课件全方位定制匹配,并完善课件。完成3D巧克力糖果打印机整机研发,实现3D巧克力糖果整机、智能软件、配套图库、耗材全部量产。
4.建立健全3D打印标准、检测体系
强化企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力度开展3D打印标准制订工作,不断提升标准水平,以标准支撑和引领3D打印产业发展。围绕3D打印工艺装备、核心器件、专用材料和产品等,开展技术和产品特性的检测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逐步建立3D打印检测体系。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天津市3D打印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普及3D打印教育、推广3D打印技术、扩大3D打印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并发展形成3D打印产业联盟,促进3D打印产业链的繁荣发展。
1.建设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
项目计划投资4000万元,形成一个咨询服务平台和技术平台,并重点研究3D打印系统设计、工艺技术及关键零部件开发以及再制造等领域,推动、引领行业发展。
2.建设天津市3D打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建设天津市3D打印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打印技术包括熔融沉积(FDM)、光固化(SLA)、砂型无模铸型制造(PCM)、激光选区烧结/熔化(SLS/SLM)、电子束选区熔化(EBSM)等。3D打印材料涵盖塑料、树脂、金属等,应用领域覆盖汽车、航空航天、医疗、教育等。应用服务平台运行模式可以采用政府提供场地、硬件、资金支持,相关企业提供运行、维护支持,积极对接天津市内的潜在3D打印技术应用企业,助推3D打印行业快速发展;同时作为3D打印行业人才培养平台,与天津市的院校对接,培养3D打印行业专门人才。
3.建设3D打印技术在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服务平台
第一步完成3D打印技术在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解决方案设计与编制;联系试点单位,打造示范工程;初步选择3-4家高职院校进行方案推广;落实方案,完成这些客户的方案软硬件的建设。
第二步完成方案的修订与推广,根据试点及客户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全年再实现10家左右高职院校3D打印实训中心及10家中小学3D打印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完成销售收入500万。
4.建设天津市3D打印产学研联盟
天津市3D打印产学研联盟项目将联合天津市高校、职业院校及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整合3D打印产业资源,拓展3D打印服务方向,激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搭建产业间横向联系的桥梁。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行动方案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要抓手,统筹推进落实行动方案中各项重点工作,加强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立3D打印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论证评估,提出咨询建议。组建政产学研用共同参与的行业组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及趋势,及时发布天津市3D打印制造年度报告,制定年度研发及推广应用目录,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
(二)加大扶持力度
落实好3D打印相关设备材料及工艺控制软件的税收支持政策。对3D打印领域国家支持发展的装备适时纳入到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支持范围。对符合条件的3D打印制造装备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保险政策范围,支持应用推广。充分利用海河基金等已有资金专项对3D打印产业相关项目予以重点扶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等基金加大对天津市3D打印产业的支持力度。采取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资金投向3D打印产业。2018-2020年期间,预计推进企业项目19个,总投资额约15亿元,带动销售收入近50亿元。
(三)开展示范应用
建立3D打印制造相关的应用示范与服务中心,支持购买和自主研发3D打印制造和扫描设备,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产业化项目落地。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建立综合服务型人才团队,推动3D打印制造与当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补充、升级和替换。支持符合条件的应用示范项目申报国家级应用示范工程。
(四)鼓励技术创新
加大核心技术孵化,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技术成果转化,鼓励技术创新。以材料和装备开发为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3D打印制造专用材料与装备的研发。以科研立项为导向研制推广使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装备和3D打印专用材料。
(五)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充分利用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研究院所、高校等渠道,多层次地开展技术、标准、知识产权、检测认证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支持国内企业积极开展并购、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及建立海外研发中心,鼓励国外企业在津投资建厂、设立研发基地,共同推进提升3D打印产业的整体水平。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产业引进
将3D打印融入现有教育体系。依托已有的3D打印优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健全3D打印制造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高校教师的3D打印知识培训,支持在有条件的高校设立3D打印制造课程、学科或专业,鼓励院校与企业联合办学或建立3D打印人才培训基地、文化创业产业基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等。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利用国家千人计划,从海外引进一批3D打印高端领军人才和专业团队。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落实科研人员科研成果转化的股权、期权激励和奖励等收益分配政策。
引进成熟企业入驻园区。以京津冀一体化为重要契机,积极承接北京地区3D打印产业转移,发挥京津冀地区人力资源优势,实现天津市3D打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
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工程机械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一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天津作为我国最早从事履带式推土机和国内第一台P1-90平地机生产的地区,工程机械产业资源较为集中、品牌知名度较高、优势特色较为突出。为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动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提高我市工程机械产业竞争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  发展现状
“十二五”初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快速增长,工程机械产品市场需求旺盛,行业规模依然保持快速扩张。但“十二五”中后期,宏观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社会固定资产增速持续下滑,工程机械市场需求陷入低迷,多数产品出现周期性、结构性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开始出现下滑,占工业销售总收入的比重逐步回落。2015年,工程机械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 5253.18 亿元,同比下降 8.08%,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降至 0.48%。同时,由于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经营效益大幅下滑,企业生产动力也明显减弱。为了缓解经营压力,制造企业坚持以销定产,并有计划地停产、减产,导致主要产品产量持续下滑。全年,挖掘机、装载机、压实机械、水泥专用设备产量同比分别下降 23.4%、28.14%、22.39%和 13.28%,降幅较上年同期分别扩大 9.58、14.86、36.31和 12.61 个百分点;电动叉车产量在年底扭转了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全年增长6.3%。进入 2016 年后,在政府财政和信贷的双重刺激下,实体经济需求有好转迹象,同时,工程机械周期领域也叠加了部分前期补库存的需求,市场预期有所好转,大部分机种销量同比明显回升。
2017年,工程机械需求大幅回暖的背景下,企业盈利明显改善。 我市拥有多家工程机械企业,其中平地机、推土机是我市工程机械重点产品,年销售量在行业内排名前三,并且我国第一台推土机和国内第一台P1-90平地机都是在我市诞生。从技术层面看,我市工业基础雄厚,众多国内首台工程机械由我市制造,现阶段工程机械企业努力加强产品技术提升和技术改造,优化产业链布局,为后市场发展夯实基础。我市工程机械行业在大型平地机关键技术、装载机节能技术的研发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从产业链层面看,我市工程机械产业还未形成上下延伸、专业化水平高、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链,相关配套件企业的规模还有待加强。同时我市地理环境优越,有便捷的海陆空运输条件,是人才和信息集中基地。工程机械企业以滨海新区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为依托,为工厂今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2017年,我市主要主机企业和配套件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2亿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实现工程机械行业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加快实施工程机械行业产业和产品走出去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结合工程机械行业特点,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智能转型,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工程机械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结构调整和推进智能化制造相结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体系,全面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突破核心技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推动政、产、学、研、用产业协调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突破工程机械共性技术、智能技术、节能技术、机械变速箱、高端液压件、高端主机产品等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产品安全、寿命、可靠性、经济性等综合性能水平。
坚持产业协同打造竞争优势。积极建设和完善产业链,促进材料、零部件、装备、整机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合作。加快推进主机厂和配套件企业对接,建立主配企业联盟,加快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链发展,推动各方优势资源和产业链整合,打造优势产业,培育具有国内甚至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
坚持安全高效保障产业发展。坚持把安全作为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保障材料、核心零部件、整机等的高效安全生产,同时提高整机产品的安全性能,保证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安全高效的工作。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建设以预防为主、安全高效的监管体系,切实保障工程机械产业安全平稳运行。
坚持开放合作提升竞争能力。巩固提升我市工程机械产业发展优势,鼓励基于产业链各类要素资源的集聚、共享、开放、融合,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加快建立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三、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
(一)发展方向
根据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调整工程机械行业发展重心,将政策面、资金面、管理层、人才资源向行业四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基础材料、基础研发平台)倾斜,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利用技术、标准、检测等行业资源,充分发挥行业院所和大学聚集效应,研发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大型、高端主机产品,完善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体系,引导和培养出一批专、精、特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同时加大绿色环保工程机械的研发,研发油电混合、油气混合等绿色动力技术,电传动、静液压传动等高效传动技术,研发低排放、低噪音、高性能的绿色工程机械。
至2020年,实现我市工程机械产业结构由粗放型、模仿型、数量型向精细型、创新型、全产业链型转变,突出高可靠性、绿色化、智能化、大型化等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打造北方高端工程机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技术服务一体化的产业聚集地。
(二)主要目标
稳步壮大产业规模。发挥龙头企业对建立纵向产业链的“领头羊”的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预计2020年,我市工程机械行业销售收入达到230亿元。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要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加快智能制造、“互联网+”的起步。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比较成熟的自动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现代物流等先进技术和理念。鼓励传统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和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积极开展“互联网+”的尝试,以开拓新的市场。同时在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下,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形成工程机械行业的产业集群效益。
加强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整合高校、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建立技术联盟,提高工程机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研发能力。加强产品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基础材料、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方面的研究。调整市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与支持力度,对行业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专业基础材料、基础试验检测服务平台等方面给与政策支持。
提高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和制造水平。在工程机械的关键技术上力争突破,包括产品虚拟开发和装配技术、工程机械结构参数优化和系统集成技术、工程机械配套关键零部件可靠性技术、工程机械大型结构件制造技术及电、液系统智能化精确控制技术、远程操控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整机系统匹配和优化技术、混合动力技术等。充分发挥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研究院所和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支持和推动工程机械领域产学研合作,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重点突破无级变速、新能源等关键核心技术和部件,提高工程机械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制造水平。
继续支持发展大型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单台价值在100万元以上,并已纳入重大装备制造业大型施工机械19种机型的产品。大型工程机械产业将积极发展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挖掘机、大型矿用平地机、大吨位装载机和大型高等级路面摊铺机以及新型施工机械。
大力发展特种工程机械。依据用户特殊性需求,大力发展特种工程机械,尤其是恶劣工作环境作业的工程机械装备、防灾减灾及应急救援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矿山、矿井坍塌事故应急救援工程机械;重点发展山体滑坡、台风等自然灾害抢险救灾工程机械装备;重点发展基于高压水射流技术破拆工程机械装备。提高我国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加大节能、降耗、减排研究。通过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等全生命周期技术研究,改造传统制造工艺,提高专业化生产化规模,达到节材5%,能耗降低10%。全部产品尾气排放由国II、国Ⅲ过渡到国Ⅳ标准,包括噪声、振动等指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生产工艺排放基本无污染。
实施智能化工程,提高产品智能化控制的技术水平。通过本体的改造升级,借助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数据传输技术的植入,实现设备智能优化控制、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大数据采集、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改变设计、销售、服务方式是当今工程机械行业技术发展的主流方向。在“十三五”期间对工程机械重点主流产品都要达到智能化、信息化控制水平,特别是大型工程机械,要实现本机和远程的智能化控制。
四、重点任务
(一)基础技术研究
1.工程机械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工程机械节能减排技术是行业内的共性技术,主要针对工程机械行业高耗能、高耗材的产品结构现状,通过开展轻量化设计、运用新型关键零部件、采用新能源、混合动力等前沿和共性技术,加快提高工程机械产品节能减排性能水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设计和制造,节能降耗指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此项研究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开展。
2.工程机械产品高可靠性技术研究
主要针对我国工程机械产品可靠性较国外有较大差距的技术短板,利用中国工程机械高端液压元件产业化协同创新平台等国家级资源,联合大学、整机厂以及配套件企业,利用行业试验、标准、检测等资源优势,开展整机及关键部件可靠性试验、能效评价试验、检测等技术研究,建立零部件失效模式和可靠性数据库,研制关键零部件可靠性试验装备,提高配套件产品可靠性水平,形成具有行业效应的准入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我市工程机械行业主配对接,形成全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3.工程机械焊接工艺研究
主要针对工程机械行走底盘、液压支架主体等高强度钢焊接件开展焊接技术、焊接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前沿和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提高工程机械产品自动化焊接水平。此项研究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牵头,联合固高(深圳)科技有限公司、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天津大学等企业和院校共同开展。
(二)产品研发
1.高端工程机械研发项目
针对工程机械行业量大面广的产品(装载机)和我市已有整机产品(推土机、摊铺机、平地机等),通过工程机械传动技术的研究、产品结构优化与轻量化设计,开展智能化、人性化、减振降噪等技术提升,面向国内高端用户及国际市场,开发研制行业技术领先的新一代整机产品,使其具备节能环保、智能控制、安全舒适等特性,工程机械产品节能15%、排放降低18%,噪音降低10分贝,传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未来3-5年市场需求,利用一带一路等发展契机,走出国门,优化我市工程机械行业产业结构。
2.矿山用特大型平地机研发项目
启动特大型平地机研发项目,将单机吨位提升到60T,装机动力达到600马力,世界第一。预计2021年底项目完成并实现量产,每年可生产15台。
3.工程机械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研发项目
根据国外工程机械技术发展趋势,工程机械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对于减轻驾驶员劳动强度、提高传动系统平均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有重大意义,已经成为大功率(功率大于150kW)工程机械变速器的主要发展方向,国外已实现量产,并逐年扩大市场份额。鉴于技术难度较高,投入大,国内尚无成熟产品。对于此类行业前瞻性技术和产品,将纳为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等单位开展该项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
4.应急救援工程装备的研发项目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研究系列工程救援装备产品,解决国家在各类灾害现场缺乏有效、专业救援装备的问题。该项工作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牵头,借助国家应急救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等单位自主研发基于高压水射流技术的建筑物破拆机、轻型高机动系列救援车、中型高机动系列救援车、全地形系列救援装备、轮履互换履带系统等救援装备产品。该项工作的实施将打造国内最大的应急救援工程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5.工程机械焊接专用夹具及工作站研究
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固高(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和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等单位自主研发工程机械专用弧焊机器人、工程机械焊接变位机、弧焊机器人工作站。把焊接工艺、结构件焊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自动化制造能力作为研发重点,一方面不断优化设计参数,另一方面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焊接辅助装备,提高焊接质量与生产效率,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智能化工程
智能化工程项目(分成2部分,一是多传感器融合,导航,路径规划;二是大数据应用技术)。
1.多传感器融合技术
围绕工程机械发展路线图和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规划,由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南开大学、浙江大学滨海产业研究院、河北工业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组织实施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工程机械研制项目,并采取PPP等模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和一体化服务。通过工程机械本体测控技术的研究,实现工程机械(推土机)的智能优化控制、遥控、特定工况自动作业。实现故障自诊断、大数据采集分析、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等,特别是对大型工程机械,要实现本机和远程的智能化控制。
2.大数据应用技术
由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联合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组织实施基于传感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工程机械大数据采集及数据挖掘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工程机械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及大数据分析,实现工程机械全生命周期工作状态监控、故障预警、故障自诊断、安全保护逻辑控制、信息反馈可视化等,提高工程机械的MTBF(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和降低MTTR(平均恢复前时间)。
(四)技能培训
工程机械产品修理、装调、操作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项目。由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等院校联合天津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最终用户,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工程机械产品驾驶、修理、装调、操作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全面提高维修、装调、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此举有利于工程机械设备的合理使用和保养,改善现役设备完好率。在“十三五”期间,要逐步将各类产品培训教材编写好,按地区和分产品进行实地培训。
(五)平台建设
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平台建设项目。随着设备需求由“增量”主导向“存量”主导演进,生产制造领域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越来越小。部分工程机械企业在提供基本的产品与售后服务之外,开始更加重视面向客户的研发设计与服务,不断加大服务要素的投入,提供融资支持、二手机交易、产品租赁、工程信息咨询与整体施工方案设计、设备的翻新与改造、特约服务、个性服务等业务支持与拓展服务,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向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工程总承包系统解决方案等后市场领域延伸。由新兴移山(天津)重工有限公司牵头,联合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和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加快建设天津地区工程机械后市场服务平台,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天津地区工程机械身份识别数据库,以及设备全生命周期使用记录和交易情况记录,为规范在用工程机械管理及流通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六)标准体系建设
土方机械新型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标准化体系建设是推动工程机械行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础。目前,工程机械行业技术标准存在标准缺失、滞后老化、重复交叉矛盾的现象,标准体系尚不十分完备。标准化工作滞后不仅导致行业管理效率和难度大大增加,还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制约行业智能制造和“走出去”的一大瓶颈。
由挂靠在天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全国土方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牵头,联合国内的主机企业,制定全国土方机械新型标准化体系。打造适应土方机械行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的新型标准体系,成为工程机械行业“走出去”的战略支撑;力争到2020年末,初步建立行业较为完整的土方机械标准化体系,重点夯实基础标准、更新提升产品与服务标准化水平、初步实现环境及宜人化标准与国际标准同步。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更好地支撑服务我国产业、产品、技术、工程等“走出去”。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行动方案作为《中国制造2025》和我市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市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统筹推进落实行动方案中各项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工程机械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强政府部门的组织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科研扶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对于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支持政策,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主攻目标来实施,将我市独有的行业科研院所和大学作为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原动力,利用具有行业优势的协会、平台、标准以及检测等优势资源,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大对行业院所、大学及骨干企业的支持力度,对共性技术研究的软硬件投入提高国家财政的支持力度,在公共平台建设、前沿基础研究、关键零部件、制造装备、回收利用等关键领域给予支持,引导和培养出一批专、精、特的能满足主机产品配套要求的工程机械产业配套企业,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应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领跑者企业。
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挖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检测机构等现有资源,推动行业自主创新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现有科研经费,通过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实验室及工程中心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破行业关键技术;通过撒手锏产品及研发项目开发优势产品;通过领军企业培育项目提升企业发展能力,培育龙头企业。市政府将继续一如既往全方位支持天津市工程机械产业,同时引导工程机械企业申报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三)创新金融扶持方式
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引导作用,吸引企业、社会资本,建立工程机械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建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各类工程机械发展基金,鼓励社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投向工程机械领域。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依托重点工程项目,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完善承保理赔机制。支持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发展应收账款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四)推进重点项目
支持以行业院所和龙头企业为主的地方产业集群基地的技术升级,提升规模效益和流程效益。继续支持企业实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开拓和巩固海外市场,对出口企业(基地)的薄弱环节要有政策与资金的支持,培育成为国际化竞争企业,保障我市工程机械产业高速、健康发展。2018-2020年期间,预计推进企业项目14个,总投资额约2亿元,带动销售收入近50亿元。
(五)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落实调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措施,包括创新研发体制与机制改革、政策配套、行业管理层、市场引导、企业发展思路等问题。
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激发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的内生动力。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政策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形成公平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建立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沟通与自律机制,落实企业在工程机械及零部件生产、使用、回收、再利用等环节的主体责任,抵制不正当竞争行为。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建立科研机构、高校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推荐申报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与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遴选天津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天津市人才发展特殊支持计划、天津市新型企业家培养工程及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具有影响力的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建立工程机械产品修理、装调、操作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提高维修、装调、操作工人的技能水平。
   
 
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领域之一,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伴随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得到长足发展,目前全市拥有9家新能源整车企业,集聚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企业30余家,实现了我市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试验检测、配套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扩大推广应用规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提升,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一定进展,已初步形成整车开发、关键零部件生产配套、试验检测、推广应用等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整车领域,聚集天津比亚迪、天津清源、天津一汽等8家拥有本地生产资质的整车企业及华泰汽车天津工厂,2017年实现乘用车、客车和专用车生产50917辆,销售55149辆,销售额达91.9亿元。关键零部件领域,集聚力神、捷威等动力电池及上游材料企业20余家,松正、科斯特、大陆等企业已布局驱
动电机及控制系统领域。其中,天津市2017年产动力电池在全国累计配套量达14.75亿瓦时,累计配套电量位于全国各省市第七位;松正电动技术公司开发的公交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节油率超过45%,颗粒排放物减少9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试验测试领域,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纯电驱动系统、动力电池、电磁兼容、整车碰撞试验等检测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17年我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42112辆,其中乘用车32809辆,客车897辆,专用车8406辆,推广数量居于全国省市前列。已建成运营公交充换电站50余座,公共、专用等各类充电桩近9000个,有力支撑了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
尽管我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产业规模较小,2017年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值不足百亿元,发展空间尚未充分发掘和利用;二是缺乏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与国内领军车企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品牌和车型的核心竞争力不足,我市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较低,仅为6.41%;三是关键技术和配套能力不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水平及市场供应能力缺乏,电机电控领域领军企业较少,在集成化和控制精密化等方面与国内先进水平存在不小差距。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中国制造2025》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等国家顶层设计方案,围绕整车、关键零部件等核心环节,重点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产业规模层级壮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坚持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并举,营造新能源汽车安全使用氛围,力争将天津建成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中国北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二)基本原则
重点培育,全面发展。通过自主培育、项目引进、基地建设等途径,重点发展和增强新能源整车实力,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精品车型。配套发展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控制系统以及电助力转向、电动空调和电制动等关键零部件,带动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发展。
创新驱动,联合协作。加强自主创新,掌控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前沿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聚集科技和产业资源,整合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加强联合攻关和分工合作,多层次、多渠道推进产品技术合作与交流,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顺应汽车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技术的紧密融合,以国家或政府大型项目为支撑,培育核心研发能力建设,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协同研发创新体系。
强化服务,保障安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安全监管相关工作要求,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安全问题。建立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等安全运行实时监控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创建新能源汽车安全使用良好氛围。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形成新能源整车年生产能力60万辆,产值750亿元规模,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整车企业5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排名跻身全国前列;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技术和规模位于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5万辆,构建自用为主、公共为辅的较为完善便捷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形成全社会安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氛围。
1.产业规模显著壮大
新能源整车企业达到15家,培育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 家,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1550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整车年产值750亿元规模,年产能达60万辆,产业整体进入国内第一集团;动力电池总产能超过400亿瓦时,产值达到600亿元,形成1到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实现产业产值规模超200亿元。
2.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在整车领域,加速产品研发体系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大高效传动系统、轻量化、智能化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力度,主导产品的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关键零部件领域,促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系统等零部件产品技术高性能、集成化发展。
3.推广模式创新发展
通过试点示范引领,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创新商业模式,加快自主产品的推广营销;开展智慧充换电设施网络和智能充电系统建设和服务,到2020年,实现我市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网络全覆盖。
4.安全服务体系发展完善
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延伸产业链,建成高效、全面的新能源汽车安全运营监控平台,依托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项目提升全市新能源汽车检测、测试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全市新能源汽车试验检测、市场营销、在用车安全检测、回收利用和售后服务的完整体系,构建全社会安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氛围。
5.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
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跨产业协同发展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紧密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积极推动智能网联技术与新能源汽车深层次融合,培育环境感知、信息处理、通信互联、智能控制等研发能力,逐步掌握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关键技术。在车载视觉、激光雷达等高性能传感器,汽车电子、电控系统、专用芯片等关键零部件领域初步形成生产供应能力,在市场应用方面,网联式驾驶辅助系统装配率力争达到10%,助力打造我市智慧交通体系。
四、主要任务
围绕产业规模壮大、技术水平提升、车辆推广应用、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保障体系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集聚化和持续化发展。
(一)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进一步培育和增强本地企业实力,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从整体上推动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
1.增强本地企业实力
整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天津比亚迪全新纯电动公交车型和纯电动专用车型开发,拓宽车型体系;支持华泰汽车天津工厂整车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提升,引进新能源客车生产线(曙光黄海);加快天津一汽骏派A70E纯电动乘用车的批量生产和市场化发展;积极推动国能汽车纯电动乘用车建设项目;加快银隆纯电动客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建设;鼓励支持清源、扫地王、华夏等专用车生产企业开发纯电动扫路车、洗扫车、大型邮政快递车等新车型,逐步形成多车型、系列化发展。到2020年,培育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5家,拥有津产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车型15-20个。
关键零部件:完善和延伸产业链,以整车带配套,培育发展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骨干企业;支持力神启动21700-5.0Ah动力电池产品研发项目,提升配套电池电芯单体比能量;支持中兴在北辰区建立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基地;支持贝特瑞、金牛等企业在高比能量、长寿命、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体系配套材料研发和供应;推动松正加强高性价比的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开发,开发系统性能及耐久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驱动电机及控制产品;支持清源公司动力总成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升级;支持中兴在高新区等区域布局无线充电试点运行;加快美国Protean轮毂电机项目的建设和投产,推进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积极发挥滨海新区作为863成果转化试点区域的优势,促进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转化,对接本地产业需求,加快实现产业化。到2020年,培育3-4家驱动电机骨干企业。
2.加快产业基地建设
结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按照分类聚集、适度集中、规模发展的原则,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并适时对产业基地进行调整,不断优化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以天津比亚迪、银隆集团为主体,在武清、静海建设新能源大客车产业基地;以华泰汽车、国能汽车为主体,在滨海高新区建设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生产基地,并聚集关键零部件等相关配套资源,加快建设滨海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以清源、扫地王、华夏汽车等专用车企业为主体,开发区、蓟县、西青建设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基地;以松正、力神等关键零部件企业为主体,建设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产业园。同时,逐步建立产业基地监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督促相关产业基地完善配套政策,落实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建设力度。对基地建设进度较快地区,在技术资金扶持、充电设施建设奖励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
3.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整合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以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企业,重点引进技术水平先进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来津建立生产基地,吸引电机电控行业领军企业在津投资建厂,邀请相关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企业来津发展,弥补和增强我市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鼓励以商招商,发挥现有整车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引入国内外电机电控领域的龙头企业和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项目的落户,促进双方或多方合资合作和配套建厂,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共促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搭建科技服务平台等举措,不断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水平,力争在技术发展上取得新进展、新突破。
1.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在整车、关键零部件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攻关,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创新水平,通过先进技术引领我市新能源汽车地高端发展。
整车:依托天津比亚迪、华泰、一汽夏利、清源、汽研中心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着力推动按照安全、节能、环保的要求,发展整车设计和优化技术、整车控制技术、整车节能技术(轻量化、动力匹配、能量管理)、整车安全技术、整车智能技术;依托中汽研中心和天津中科先进研究院,研究和优化新能源汽车整车检测、诊断、试验技术、整车生产工装工艺技术,实现整车产品高可靠性方面的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加强基于车联网的整车控制器开发,实现对车辆远程监控、管理,作业过程的自动驾驶,车队管理等。
关键零部件:依托松正、清源、力神等企业,重点开发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传感器、控制器、电动制动系统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电驱动系统、电驱动动力总成、电力电子总成等集成化产品,实现驱动平台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着力推动纯电动乘用车、城际客车、公交车、市政工程车和专用车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电驱动动力总成技术,高功率密度、转矩密度和高性能车用电机及控制系统,高性能整车控制、动力总成控制器等电控技术,电动汽车远程监控和信息终端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充换电设施:以特来电、圣纳科技、普天、天地图、国电等企业为重点,支持企业加快充电设施关键技术研发,重点发展智能充电桩,标准化智能充换电站,电动汽车群智能充电系统等。着力推动车载移动充电系统、便携式充电系统、无线充电技术、智能均衡充电产业化技术等;着力发展远程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有源逆变放电技术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智能服务系统,形成产业化。
2.搭建技术服务平台
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鼓励企业与在津科研院所及国内外高校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共建国内一流的电动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实验室、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平台;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依托中汽研中心、天津中科先进研究院搭建新能源汽车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整合我市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组建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联盟,促进成员间在技术攻关、信息共享、标准制定等多方面之间建立和加强合作,形成技术创新发展平台。
(三)构建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
加快建立新能源汽车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支持质检部门、行业检测机构尽快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检验检测与试验评价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新能源汽车产品标准体系,保证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性、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安全可靠性,满足市场和消费者要求。尽快出台新能源汽车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设全市统一的新能源汽车安全监控平台,对新能源汽车和电池运行状态实时监控,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信息交互和智慧服务,为用户使用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建立新能源汽车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保障体系,形成整车销售、配件供应、维修保养、在用车检测、信息反馈等完善的一体化服务链条。组建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定期组织召开专家咨询会,研究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及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为相关决策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五、重点项目
在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着力引入和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延伸产业链,汇聚相关配套资源,从总体上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综合实力。
(一)新能源整车项目
1.国能新能源汽车项目
国能电动汽车通过收购瑞典萨博汽车,掌控了该公司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新能源和传统能源汽车研发及制造技术。该公司与华胜天成、国研科技三方共同在天津高新区成立国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国能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纯电动乘用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其中,整车制造项目占地约655亩,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汽车研发中心占地面积约152亩。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5万辆电动汽车和10万辆传统汽车,总产值约600亿元。
2.华泰电动汽车项目
华泰汽车集团是集整车、核心部件,研发、生产、销售及汽车金融、汽车租赁、房地产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华泰汽车推出的国内首款纯电动SUV新圣达菲,续航里程超过200公里,且拥有国内唯一、世界领先的清洁柴油发动机和自动变速器核心技术和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华泰电动汽车项目将建成目标总产能3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和普通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基地。目前,项目一期已建设完成,IEV230、圣达菲XEV260等车型已批量生产并大规模投入运行。通过收购曙光集团实现业务模块单元深度拓展,提升平台化及模块化开发能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能力,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注重打造协同规模效应。下一步,将尽快落实本地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提升整车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拓宽车型种类,开发纯电动和插电混动动力客车产品。
3.天津比亚迪客车项目
整合天津金马大客车生产资质和深圳比亚迪先进技术成立的天津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坐落在天津武清汽车产业园,将建成集车辆生产、技术研发、出口销售于一体的新能源大客车生产基地。该项目占地面积650亩,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已实现3000辆纯电动客车产能。到2020年,产能逐步提升至8000-10000辆,主要产品将为全系列的纯电动客车及专用车,预计可实现120-150亿元的产值及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将达到3000-4000人。
4.一汽集团新能源汽车项目
凭借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天津一汽夏利已开发出骏派A70E纯电动乘用车,产能达到300-400辆,2018年将达到4000辆规模。目前,天津一汽工厂加快全面提高自动化生产率,对装焊车间、总装车间和涂装车间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引入新设备和生产线,为新车型开发和生产做足准备。到2020年,天津一汽夏利计划开发出最大续驶里程达到400公里的A级SUV车型T248、骏派A70E升级版等车型,打造出天津本地的精品车型。目前,一汽集团计划选址建设国内一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依托我市一汽夏利资源优势,积极争取该项目的落地。
5.清源新能源专用车项目
进一步发挥天津清源公司原有优势,大力发展纯电动专用车产业,加快新车型的开发力度,扩大产能规模。下一步,在加大纯电动物流车型开发和推广的同时,继续开拓新的市场,新开发行李传送车、电源车、拖头车和客梯车等民航专用车型,实现清源牌新能源专用车的系列化、品牌化发展,到2020年,实现新能源专用车销售及生产达到5万辆规模。
6.银隆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
通过多部门协作,加快银隆集团与伊利萨尔客车公司整合,加紧在天津静海区建设客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基地。天津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处于加紧建设阶段,建成后将包含钛酸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储能系统及电机电控集成系统、充电装备等新能源产品的研发制造,项目主要分三期建设完成,一期投资约35亿元、占地1800亩,建设满足年产5亿安时钛酸锂电池、1万辆纯电动商用车及电机电控集成系统的纯电动产业基地。
7.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项目
天津艾康尼克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在2016年10月落户天津高新区,与世界超跑造车团队W Motors合作生产纯电动MPV车型,并致力于建设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代工制造工业基地。目前艾康尼克新能源MPV样车ICONIQ 7已经制作完成并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展出,该车型将于2019年在高新区实现量产,2020年实现初期产能5万辆,项目达产后年产能达到15万辆,年产值预计超过800亿元。
(二)关键零部件项目
1.力神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项目
依托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国家锂离子动力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行业上下游相关企业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密切合作形成产学研结合机制。中心建设包括管理委员会、工程技术委员会,咨询培训部、产品技术部、工艺技术部、装备技术部、检测与认证部等机构,具备电池技术研发,工艺、装备技术攻关,产品安全和性能检测认证以及对外开放服务、人才培养等功能。项目计划投资6200万元,预计于2018年9月建设完成,形成一个咨询服务平台和四大技术平台,并重点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系统设计、工艺技术及关键设备开发以及电池系统梯级利用及回收等领域,推动、引领行业发展。
2.Protean轮毂电机项目
轮毂电机技术,是在电机电控领域将驱动、传动和制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使每个车轮都可以独立驱动的创新技术,具有功率大、操控好、空间小、可增强电动汽车整体续航时间等优点。美国Protean是全球领先的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用轮毂电机系统研发及制造企业,其落户在天津高新区的堡敦(天津)机电有限公司Protean轮毂电机项目,将建设全球领先水平的轮毂电机研发中心及产业化基地。一期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轮毂电机生产线,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12亿元,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完毕后开始试生产。项目二期将根据市场需求建设大规模产业化基地,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协调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的作用,集成各方面资源,做好重大事项协调,合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各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挂帅,强化职责,主动作为,按照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要求,制定细化工作方案,加快推动落实。相关支撑、保障、协调部门要主动破题,创新招法和政策。建立长效可持续的工作考督查制度和工作考核机制,加强对责任单位的监督考核,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激励意识,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局面。加大整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扶持力度,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在项目审批、科技创新、要素保障、产业链打造等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设立新能源汽车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各级科技计划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个环节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研究制定并贯彻落实涉及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充换电设施建设、停车费减免、充电费优惠等支持政策,全力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深入贯彻落实《天津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6-2020年)》,出台各类规划、用地、建设和电力保障细则,支持和指导全市充换电设施建设,提升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的同时注重充电安全性和兼容性。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逐步提高在公交车、邮政快递、环卫、出租车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比例,扩大私人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从使用便利等环节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扶持政策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整车租赁及共享服务等多种商业模式,鼓励互联网企业参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运营服务,建立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海河产业基金下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担保等支持,鼓励风险投资资金、私募股权基金、民间资金投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充换电设施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债务融资工具。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战略收购、兼并重组等方式提升产业能级。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汽车消费信贷、保险等方面的支持。鼓励具备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成立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开展零售贷款、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等业务,完善车企价值链,增强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体系。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等建立新能源汽车研究基地和创新平台,通过院企、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工程,吸引一批创新型、高技能的国内外优秀领军人才和技术团队。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加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引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和完善的人才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促进高素质人才向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成立由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人员组成的天津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指导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建言献策,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宣传推广力度,丰富宣传内容和方式,开展融媒体、全渠道宣传,形成对全社会不间断、多样化的宣传普及,让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理念、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加快科普馆和试乘试驾中心建设,继续协助企业开展新能源汽车推介活动,让互动体验月月见、处处见,提高市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和体验程度,营造有利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
 
天津市汽车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汽车产业具有上下游关联度高、规模效益突出、资金技术密集等特点,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汽车产业获得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支柱作用。当前,我市汽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战略机遇期,为加快壮大我市汽车产业规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提升汽车综合竞争力,以此为依托,进一步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期限为2018-2020年。
一、发展现状
(一)我市汽车产业发展主要成绩
产业规模日益壮大。近年来,我市汽车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形成了以乘用车整车制造为主体,涵盖关键零部件和汽车服务业的较为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产品市场竞争力位列全国前列。2017年全市汽车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67.84亿元。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具有整车生产资质企业24家,2017年生产汽车83.33万辆,销售收入达到869.04亿元,提前两年完成2015-2017年三年发展目标;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系列、长城哈弗系列等津产车型
市场美誉度和竞争力位居国内市场前列。
产业链日趋完善。在一汽丰田、一汽夏利及长城汽车等整车企业的带动下,细分领域产品日益丰富,已初步形成包括发动机、变速器、汽车电子电器、汽车底盘部件、传动系统、车身附件、轮胎以及汽车模具、涂料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截至目前,我市拥有发动机相关生产企业20余家,总产能达150万台,201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近100亿元;变速器行业产能达173.5万台,其中自动变速器88.5万台;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其中,全年出口额超4亿美元,是汽车零部件产品出口主力。
产业集聚态势明显。一汽大众、丰田四工厂、国能新能源等项目先后落地,进一步推动了我市汽车产业的集聚,已形成了滨海新区、西青区和武清区为主要聚集地的汽车产业集群。其中,滨海新区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构建了以丰田、大众、长城等为代表的整车及配套零部件产业集群,2017年共生产80.33万辆,完成汽车工业总产值1370.65亿元;西青区规模以上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企业2017年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256.62亿元;武清区形成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整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法拉达汽车散热器和亚新科为代表的汽车零部件产业,2017年实现汽车工业总产值125.16亿元。
研发检测能力较为健全。我市汽车零部件检测能力位居全国领先水平,拥有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和天津内燃机研究所等一批国家级和市级检测及科研机构,建设了面向行业、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试验室和研究机构。新能源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测试能力健全,纯电驱动系统、电池兼容测试、整车碰撞试验等居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性能、安全性试验检测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在汽车高端研发设计领域还聚集了天津大学、松正电动车、丰田技研、松下汽车电子、富士通天、约翰迪尔等一批著名企业,设计研发能力不断攀升。
(二)我市汽车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但产业构成仍以生产企业在津生产基地为主体,受生产企业整体布局影响较大,产业发展自主可控能力较弱。核心车型仍以经济型乘用车为主,处于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产品区间。整车、关键部件研发能力不足,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持续发展潜力不强,存在形成产业大而不强的风险。本地产业链制造环节缺乏有效衔接,对关键部件和基础材料配套供给能力不足。汽车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服务层次较低,汽车商贸、金融、休闲等服务业态滞后于制造业发展,汽车产业“长尾效应”尚未充分发掘。
综合产业规模、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相比国内先进地区,我市汽车产业总体上处于“并跑”阶段,但在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存在降速落入“跟跑”阶段的风险。
(三)汽车产业发展形势面临重大变化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技术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产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一是产品形态和生产方式深度变革。汽车产品加快向新能源、轻量化、智能和网联的方向发展,产品功能将由单纯的交通工具向大型移动智能终端演进。汽车生产方式向充分互联协作的智能制造体系演进,产业上下游关系更加紧密,生产资源实现全球高效配置,研发制造效率大幅提升,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将成为趋势。二是新兴需求和商业模式加速涌现。汽车后服务市场需求加速释放,用户体验成为汽车产品重要决定因素,消费需求的多元化特征日趋明显。分时租赁、共享出行、定制化服务等新兴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三是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面临重构。汽车发达国家加快推进产业创新和融合发展,发展中国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国内自主品牌快速发展,产业布局日渐分散化。产业边界日趋模糊,互联网等新兴科技企业大举进入汽车行业。传统企业和新兴企业竞合交融发展,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发生深刻变化。
(四)我市具备建设汽车强市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时机
一是潜力巨大、层次丰富的市场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和上升空间。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海外新兴汽车市场的拓展,带动整车市场保持持续稳步增长。按当前增速测算,我市2020年汽车保有量将接近200万辆,保有量的不断增长,将带动维修保养、金融保险、二手车等后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二是我市汽车产业具有良好的制造业基础。全市聚集了一汽丰田、一汽夏利、长城汽车、华泰汽车等乘用车,以及中天高科、扫地王、劳尔工业等专用车整车生产企业,一汽大众整车基地、银隆客车生产基地、一汽丰田新基地等整车项目均已启动建设,为我市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提供项目储备。三是我市具有较强的上下游配套能力。近年来,我市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快速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能够提供汽车产业新型生态体系发展必要的配套能力。四是国家战略布局为我市汽车产业向下游服务业拓展提供了有利时机。作为“一带一路”重要战略节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组成和雄安新区重要支撑,具有汇集研发、制造、商贸等产业资源的基础和优势,能够为我市汽车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二、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国家和我市总体战略部署,牢牢抓住“一带一路”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机遇,顺应全球汽车产业生态体系重构趋势,积极对接国家2025制造强国战略和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规划,按照“创新驱动、拓展链条、提质存量、扩大增量”的总体要求,坚持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研发制造与拓展服务相结合、巩固国内市场与拓展海外市场相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拓展汽车服务,全面推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引领和支撑全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柱产业。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重点突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价值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推进研发设计、管理机制、商业模式协同创新,补齐短板,强化优势,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发展。
推进融合,协同发展。加快推进研发、制造和服务一体化,创新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合作模式,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我市优势产业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打造我市汽车产业集群优势。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引导作用,坚持质量为先,品质为上,强化市场监管,规范产业秩序,加强政府服务,推动建立我市汽车产业持续良性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市汽车产业综合竞争优势显著提升,汽车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产业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整车设计、关键零部件、检验检测等领域突破掌握一批核心技术。
整车领域,到2020年,我市汽车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自主研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产品节能环保水平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新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到5.0升/百公里,汽车实际回收利用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汽车产销量达到150万辆,整车企业销售额达到2000亿元,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本地配套比重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新型生态体系。
零部件领域,在我市整车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的引领下,到 2020年,力争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汽车零部件企业30-50家,实现汽车零部件产值达到1450亿元。在高效内燃机、传动系统、电子电器、电动助力转向等领域实现核心产品技术的较大突破;推进跨行业协作,形成一批在通讯终端、车载智能终端、液晶触摸屏等领域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和产品;在环境感知、高精度定位与地图、通信与信息交互、集成控制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奠定一定的发展基础,建成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区。
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到2020年,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形成新能源整车年生产能力60万辆,产值1550亿元规模,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整车企业5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排名跻身全国前列;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控技术和规模位于国内领先水平;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15万辆,构建自用为主、公共为辅的较为完善便捷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形成全社会安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良好氛围。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壮大产业规模
继续稳步扩大整车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增强关键部件本体配套能力,积极拓展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发展,推动我市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稳步扩大整车制造业规模
一是高质量推进存量项目建设。在确保项目质量、技术标准前提下,按照规划稳步推进一汽大众整车项目,一汽丰田新一线项目、银隆客车天津基地项目、华泰天津基地扩产项目、国能新能源项目建设。到2020年,存量项目新增整车产能100万辆;二是积极引进新建整车项目。充分发挥天津“一带一路”战略节点和港口优势,统筹各方资源和力量,积极引进外向型整车生产基地项目,力争新增整车项目产能10万辆;三是引导和支持跨行业整合。充分发挥我市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优势,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产业开展跨界整合,组织有实力有基础有意愿企业争取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2.着力增强零部件配套能力
把握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趋势和我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特点,着力发展优势零部件和核心零部件产品,做大做强自动变速器,扩大汽车线束、冲压件、轮毂、同步器等传统优势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外合资合作力度,引进一批关键零部件配套项目,力争在发动机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车载信息技术、气体发生器和中央控制器等项目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技术先进、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
3.加快发展汽车后市场及服务业
引导汽车企业积极协同信息、通信、电子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挖掘用户工作、生活和娱乐等多元化的需求,创新出行和服务模式,促进产业链向后端、价值链向高端延伸,拓展包含交通物流、共享出行、用户交互、信息利用等要素的网状生态圈。推动汽车企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发展,支持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发展汽车金融、二手车、维修保养、汽车租赁等后市场服务,促进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房车营地等其它相关配套服务同步发展。充分发挥天津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推动平行进口汽车商贸和流通服务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
(二)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把增强创新能力作为提高我市产业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导向,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1.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准确把握和跟踪全球汽车产业发展动向,加强顶层设计与动态评估,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覆盖关联产业的协同创新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矩阵式的研发能力布局和跨产业协同平台,形成体系化的技术创新能力。结合先进制造与研发转化基地战略定位,积极吸引海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聚集。组织我市骨干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汽车相关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2.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结合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我市汽车产业总体布局产业发展需求,科学研究制定我市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发布实施智能网联、先进制造、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引导创新主体协同攻关整车及零部件系统集成、动力总成、轻量化、先进汽车电子、自动驾驶系统、关键零部件模块化开发制造、核心芯片及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增加基础、共性技术的有效供给。积极开展汽车共享、智能交通等关联技术的融合和应用示范。
3.提升支撑平台服务能力
以中国汽车研究院为主体,整合相关科研与检验检测机构,推进技术标准、测试评价等产业支撑平台建设,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系统化服务能力。提升认证检验检测能力,推进建立汽车开发数据库、工程数据中心和专利数据库,力争在津率先建立企业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中心。依托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建立平行进口汽车物流与出口全过程信息跟踪与服务平台,全面支撑汽车商贸领域发展。
(三)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强各部门、各单位协调合作,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服务配套。以整车项目为龙头,加强配套零部件和服务项目集成招商,打造新一代汽车产业集群。
1.着力确保现有项目建设
重点推进一汽大众华北基地项目一期建设,协调配套零部件和物流园区建设。全力确保2018年6月正式投产,并适时启动二期项目建设。鼓励并推动一汽丰田参与天津先进制造示范工程,积极引进国际领先的现代化、智能化整车生产线,做好项目建设保障,确保项目2018年6月建成投产,力争率先在津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整车生产线,打造我市先进制造标志性项目。加快推进国能新能源汽车项目建设,做好建设保障,推动道路机动车公告准入和产品尽快投产。加强华泰天津基地项目升级,以新能源整车为核心,组织相关机构、高校和配套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系列车型技术和产品升级。
2.加大重点项目集成招商力度
积极贯彻落实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战略定位,加强与国内优势整车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天津区位优势、配套优势,全力争取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整车项目落实。积极加强与在津整车企业对接,依托原有整车企业合作基础,全力争取新项目在津落户,进一步丰富完善我市汽车产业产品体系。以各主要汽车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协调相关单位,围绕整车项目做好配套零部件、物流、商贸等配套项目招商,形成以整车项目为龙头的规模化、现代化汽车产业园区。
(四)全面提升天津汽车综合竞争力
以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美誉度的天津地域品牌为目标,坚持把质量建设和品牌建设作为提高我市汽车产业竞争力的根本要求,严格质量控制,加强品牌培育,全面提升天津汽车综合竞争力。
1.切实增强汽车产品质量控制
引导企业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构建包含前期策划、中间监管、售后反馈的质量管理闭环系统,制定和完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完善质量责任担保机制,发挥认证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作用,健全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和追溯机制。引导企业实施质量提升计划,以全面提高服务水平为突破口,以降低汽车故障率和稳定达标排放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建设汽车质量动态评价系统,持续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
2.大力推进智能制造
推进生产企业数字工厂、智能工厂、智慧工厂建设,融合原材料供应链、整车制造生产链、汽车销售服务链,实现大批量定制化生产。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企业管理等环节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支持我市相关装备制造企业与整车生产企业开展联合研发,重点攻关汽车专用制造装备、工艺、软件等关键技术,推动建立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系统,推进设计可视化、制造数字化、服务远程化,满足个性化消费要求,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3.加强自主品牌培育
以一汽夏利、国能新能源、华泰等乘用车企业以及中天高科、清源等一批具有特色的专用车生产企业为重点,积极引导生产企业提高品牌培育意识,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夯实天津品牌汽车竞争力基础,强化天津汽车品牌文化内涵设计和推广工作,提升品牌价值。推动建立天津汽车品牌建设促进组织和机制,充分利用国际产业合作、重大活动等机会推广天津汽车品牌,积极参与国家汽车品牌培育计划。改造提升现有汽车产业集聚区,推动产业集聚向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4.着力打造龙头企业
支持优势特色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汽车领军企业,积极培育具有技术创新优势的零部件企业、连锁维修企业、汽车咨询服务企业成长为“小巨人”。支持以企业为主导开展国内外有序重组整合、企业并购和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汽车产业链内以及跨产业的资本、技术、产能、品牌等合作模式,支持优势企业以相互持股、战略联盟等方式强强联合,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
5.加快推动津产汽车“走出去”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机遇,加大力度开拓国际市场。引导汽车企业树立国际化发展的战略理念,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鼓励优势企业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逐步从出口贸易为主向投资、技术、管理等深度合作模式转变,实现产品、服务、技术和标准协同“走出去”。支持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选择重点发展地区建设汽车产业园区,形成科学布局、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推动中国品牌汽车与国际工程项目“协同出海”。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建立天津市汽车及零部件发展组织领导协调机制,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委、市科委、相关区县人民政府参加,统筹推进我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部门合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形成联动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我市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招商引资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承接好首都资源转移,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入一批汽车及零部件优秀企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开展对国内外知名重点零部件企业的招商工作。
(三)强化资金支持
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加大对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奖励补助、股权投入、融资引导等方式,促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环保水平。
(四)加强人才支撑
引导鼓励高校和重点职业院校培养适合我市汽车研发制造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支持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汽车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对企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专业人才,享受我市人才引进相关优惠政策。